这个苦根应该只是泛泛之交。
听到家乡的人对种地都这么没兴趣,而且农民的境况这么糟糕,欧阳宏感到现在农民的生活真是太艰苦了。因为地少人多,人均才两三分田,耕作出来的谷物只够自家吃,根本无法形成商品粮生产模式,也就谈不上盈利了。
虽然78年包产到户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让农民得到了几千年来都没有真正获得过的土地,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逐渐退居二线,农民们需要更高的收入,以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这种需求让现有的包产到户的土地分配模式有些过时,但国家又很难在短时间里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在全国范围实施,毕竟事关十亿农民的根本利益,一个没弄好就可能会出大问题。
正是因为燕京方面这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让农民的实际问题很难得到良好的解决,只能是让农民们自发地走上各自的致富之路,这种模式无疑是低级的、落后的、效果不好的,富裕起来的村落和农户,恐怕只占全国的极少数部分。
据欧阳宏所知,自己所在的楚山村就曾经有三个农民投资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兴办养猪场,但因为对养殖技术的不了解,猪舍构建的不科学,或者是对猪种选择、市场定位、产品推销等方面不到位,先后夭折了,投资下去的钱也都打了水漂。
现在的楚山村,只有一家矿泉水厂和几十家规模不一的烟花鞭炮厂能够赢利,至于和农民更息息相关的养殖业、渔业和种植业、园林业,都甚少有人尝试,或者甫一尝试不久就宣告失败了。
考虑到家乡的这种情况,欧阳宏陷入了沉思,帮助家乡人摆脱现在这种种地划不来、打工受剥削压迫的窝囊状况,是他想要做到的事情。在车到了通向楚山村的分叉路口,看到人们纷纷下车才回过神来。
走下车去,看了一眼拉着剩余乘客绝尘而去的中巴,欧阳宏和几个楚山村的乘客顺着这条乡村公路,朝村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