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李贵结婚,新娘是邻村的地主小姐,长相一般,但家境殷实,陪嫁的嫁妆装了辆马车。
全村人都来恭贺,李老财也随了一份大礼,李度不能下山,王成代表他来参加了婚礼。
正月初十,由李度设计,李老财出资打造的大型水车安装成功,当水车在流水的作用下自行运转,把河底的水提升至三米高的水渠时,全村人都轰动了,这将极大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再也不担心干旱了。
这个发明创造连县令也惊动了,亲自带着一班官员过来参观。
“李老财,这是你出钱做的?设计得太巧妙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李老财谄媚的笑道:“大人,钱是小民出的,可主意是李度想出来的。”
“是吗,果然不愧是神仙的徒弟,如果是他设计的那就不奇怪,李度在哪里,本官要当面给予奖励,这个水车要在全县推广。”
“回大人,李度奉师命上山闭关修行,不能下山。”
“原来是这样啊,那图纸在你这里吧?”
“回大人,李度说了,图纸不外传,只能由李家村的工匠建造销售,所得的收入扣除工钱其余的用于道观建设。”
“这样也行,水车推广由本县实施,建造由你负责,今天既然来到了神山,本县捐二十金用于修建道观,以奖励李度所作的贡献。”
“小民替李度谢过大人。”
水车的推广让李家村又多了一条生财之道,蕲县地处长江中游,包括周边地县水网密集,水车的应用非常广泛,只不过这个原理和结构并不是太复杂,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模仿,李老财和工匠们占了个先机而已。
山下的事情李度不再关心,指导道观修建之余,潜心钻研医术,李老财帮他收集到了《黄帝内经》等大量的医学书籍,王成精通跌打损伤,两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毕竟李度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比王成强太多了。
由于三清观仙名在外,前来求医问药的人不少,开始几年都是王成出面诊治,李度打下手,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两人的医术提升得都很快。
五年之后,李度就能独当一面接诊病人,中医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
不到十年,李度的医术远近闻名,甩王成好几条街,被人称之为神医。
这期间,六猴学成下山,李老财花钱帮他谋了个尉史的武官职务,缉盗剿匪,立下不少功劳,有望升为县尉成为县衙的三把手,李老财有这个靠山,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蕲县的首富。
在李老财的大力资助下,三清观经过十年的修建终于全部完工,占地一百多亩,十几座房舍大殿依山势而建,高低搭配,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三清观正殿有高达两三米的三清铜像,求医许愿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极其旺盛。
王成的弟子有数百人,其中大部分在外面传经布道,行医济世,留守的不过百人。
李度独自居住一个小院,除疑难杂症要他出面之外,多数时间在和两名师父研究酿酒技术,没有大规模生产,制成的高度酒主要用于医用消毒。
时间如白驹过隙,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李度这一世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先后过世,大哥李贵也有七十多岁,三个儿子,八个孙子孙女,三个曾孙,四世同堂。
妹妹李梅却因体质太差,出嫁两年就不幸难产而死,没有留下子女。
三清观掌门王成已是八十高龄,虽鹤发鸡皮,但精神矍铄,颇有得道高人的风范,在整个九江郡有着极高的声誉。
唯一没变的就是李度,还是十五六岁的模样,虽剑眉星目,面容俊朗,但还是一脸稚气,完全就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少年郎。
由于过于惊世骇俗,李度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只能化妆出现,把自己打扮成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这个秘密最后只有王成和李贵的子孙知道,他们都把李度当成活神仙。
掐着时间算公元190年腊月二十七就是自己禁足五十三年整,李度在这一天沐浴焚香到老君像前叩拜一番,然后请求下山,石像没有任何反应。
当晚睡觉后,李度发现自己再次出现在兜率宫。
“弟子李度拜见老祖。”
李度老老实实的跪在太上老君跟前。
“李度,五十三年禁足期已满,这期间完成道观和学堂各一座,医治病患八千七百二十五人,做得很好,现在恢复你的寿命,增加你的功德,如今凡间大乱,刀兵四起,妖魔横行,老百姓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