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后,夏朝都城,皇宫紫銮大殿,年仅八岁的夏朝皇帝姬昭龙袍玉冠,端坐皇座之上,神色肃穆,在皇座之后,一帘之隔,长公主姬颖身穿公主凤袍,垂帘摄政。
大殿两侧,朝堂文武大臣以及数日间赶来的各地郡守分列两旁,恭敬端庄,皇座前侧,一向不理朝政的太上皇叔姬望侧坐一旁,目光扫视间,所有文武大臣皆大气的都不敢出一下。
而那些被紧急通知,连最远处的郡府都被供奉堂供奉接应而来的郡府郡守们,一个个虽然满头雾水,却不敢有丝毫异色。
夏朝已经有多年没有举行如此盛大的朝会,哪怕是当初小皇帝姬昭就位,也有一些郡守没能前来,至于这些年长公主摄政之后,更是有许多郡守阴奉阳违,听调不听宣。
这次被供奉堂的供奉强制请来,许多郡守都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吉时已到,众卿、百姓听令。”
就在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姬望看了一眼天色,豁然起身,声音平淡却显得威严,不仅朝堂、皇宫之中的所有人听到了他的声音,甚至整个都城内的百姓,都能听到。
要做到这样的事情,非筑基期修者以真元鼓动不可,但姬望做起来,却是没有丝毫压力。
朝堂上、皇宫中、都城内,所有人都被姬望的声音给吸引,几乎片刻之间,无论是皇宫还是都城,无论朝臣、后宫皇族妃嫔宫女、将士百姓等都安静下来,好奇的看着皇宫方向。
这三天来,皇族就三天前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特别的解释,早已经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且三天来,无数人从这番变动中,得到了非凡的好处。
身体有疾病的疾病减弱或好转,倒霉运的人时来运转……
这一切,皇族只说三天后宣布,如今时间正好。
“我乃太上皇叔姬望,在此颁布皇令,今有南郡汉阳贤才师家师晏,先平汉阳萧家之乱,后救清河洪水之灾,今理都城内外之气,壮我夏国国运,师晏博学多能,腹有乾坤韬略,胸藏天地玄机,今我夏国册封师晏为夏国国师,上掌夏国军政,下理百姓民生,凡我夏国子民,自皇族以下,皆尊师晏为国师,钦此。”
姬望的声音,传遍都城内外,无数军民百姓听到姬望颁布的皇令,心神震撼,难以平静,随即像是炸开般,议论纷纷。
就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一个个也都侧目不已,若非摄于姬望的威望,怕已经闹腾开来。
国师之名,夏国乃至历朝历代都从未有之,何况那句‘上掌夏国军政,下理百姓民生,凡我夏国子民,自皇族以下,皆尊师晏为国师’杀伤力之大,让人难以置信。
“太上皇叔,微臣反对。”
左右朝臣议论纷纷,片刻之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出列,行礼之后,双眼圆睁。
“尉迟大人,因何反对?”姬望看了一眼那老臣,发现是太尉尉迟宏,点头问道。
“师晏何许人也,竟然能担任国师一职,老臣不解为何要封国师,师晏又有何德何能,能担任国师一职。”尉迟宏质问。
夏朝立国久远,势力错综复杂,就是皇族也不能什么事情都说了算,实际上,如今夏朝的各种权利,更多的是掌握在权贵、官僚世家的手中。
“还有谁反对?”姬望微微点头,目光扫视朝堂上所有大臣,冷声问道。
众朝臣相互对视,很默契的,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出列,异口同声,“臣等反对。”
“好,好,好,诸位可都是忠君爱国之人啊。”姬望咬牙切齿。
虽然他许久不理朝政,但也知道夏朝内臣分王权,哪怕长公主姬颖摄政,可很多时候也要被这些大臣刁难,这次站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在都城任职留守朝堂的人,相反,各地郡守老奸巨猾,大部分倒是没有出头。
“太上皇叔,我等只是尽人臣之本分。”尉迟宏一本正经。
“也罢,既然众朝臣反对,那便请国师和尔等见上一见,让尔等知道国师之能。”姬望目光森冷中,带着一丝戏谑。
“有请国师上朝,觐见。”
当即,有执殿武将扯开嗓子,宣师晏觐见。
虽然大臣们对姬望直接将师晏定位国师很是不满,但此时却一个个露出好奇之色,莫不转身看向紫銮殿外。
此时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众大臣转身,看着殿外,都在好奇,能被皇族封为国师的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可通往紫銮殿的红毯大道上并没有人走来,一个个正惊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