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宋军到来,合兵一处攻打贼军,杀贼军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贼军退守杭州。
二月,童贯、谭稹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贼军连战连败。贼军的百万大军如纸糊的一般,不堪一击。
方腊又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
而武大郎等众人也已经回到了大同府。
就在这个时候,金国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金太祖完颜阿骨达以完颜杲为内外诸军都统。以完颜昱、宗翰、宗望(太祖次子)为副,统领大兵进攻,意图一举灭辽!
需要一提的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达的第四子完颜宗弼,也随征出战。他的女真族名广为人知,便是兀术。起初是军报中写为金人兀术,之后是无数话本小说,演绎故事则直接写做金兀术。
而武大郎对于朝廷的诸多指责只能一一回复。
首先是李纲伪造尚方宝剑的事情,抵死不认!
毕竟真正用尚方宝剑这个名字唬住的人只有唐秋一个,其他都是回应以“你不配问!”然后他们自己推测为尚方宝剑的话,那不关李纲和武大郎的事。
而这举报明显不会是来自唐秋,毕竟武大郎他们偷偷撤走,那么击杀的贼兵如此大的功劳都是算在唐秋头上。他要举报的话,等于功劳都还给武大郎和李纲。
那其他人的举报,毕竟没直接说过尚方宝剑这几个字,抵赖是没问题的。
关于擅离职守,因为童贯到常州一带的时候,知道武大郎实际就是去了200兵,而武大郎解释说我去看朋友!兵荒马乱,带200名亲兵也是正常。
再就是阻击完颜宗干,和完颜宗俊的事情。
武大郎提出的辩驳的理由是,金兵没有通报就深入我军腹地。如果我不截住的话,大同府,太原府,甚至汴京城都会有危险。
宋金盟约是一起对辽,但是对辽之外的军事行动并无彼此的约定。
武大郎辩称北军的行动并不是背约。
还一条就是之前,金兵如约想进攻北辽,但是北军却在幽州之侧,似有协防之意。
武大郎则继续辩称,宋金盟约是南北对进。而当时童贯大人正在平定王庆,假如被金国单独灭辽的话,唯恐金人毁约。
所以自己将部队摆在幽州之侧,牵制金兵不能单独灭辽。如果童贯大人的大军及时抵达幽州的话,还可以从旁协助。
好在童贯自己也担心金人如果单独灭辽的话,一是自己想建立的功绩就泡汤了,二是自己想占领的地盘,要是金人占了估计也不会给他。
更何况眼下童贯大军正在平定方腊,金兵又来攻辽。如果治罪武大郎,那么他北军这次听话不动的话,自己梦想中的丰功伟业就要泡汤了。
武大郎深知童贯的小九九,于是继续命令林冲率军驻扎于幽州之侧,牵制金兵。如果金兵猛攻幽州,则北军可以从侧后袭击金兵。
同时对于金国的质问,武大郎更是回应称。正是应了宋金盟约,联合出兵。
只是出兵归出兵,怎么个打法,可轮不到金国说三道四。
童贯更是认为,武大郎此举是帮了自己,牵制金兵,给自己时间彻底扫平方腊。然后再北上灭辽。而要是有什么矛盾纷争,就可以都推到武大郎头上。
因此童贯和蔡京对于北军再次驻防幽州之侧的举动,只是认为是北军辖区内正常调动。毕竟势力范围这种事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这一点未来童贯灭辽之后也可以加以利用。
所以童贯和蔡京并没深究,那御史言官虽有非议,卢俊义在朝堂还有一些朋友,据理力争。不至于一面倒的被批评抹黑。
最后武大郎因擅离职守受到一个,罚俸一年的处分。
所以武大郎在朝堂上面对的诸多重罪指责,反而没受到太大冲击。
应对好朝堂上的指责和非议之后,武大郎着手实施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会见北辽萧太后——萧普贤!
由西夏王后耶律南仙多次往返于北军和幽州,终于促成了这次会晤。
武大郎与萧太后会见于两军驻地中间。
武大郎这边带着武松和鲁智深随行。
萧太后则是带着弟弟萧干和辽国天寿公主答里孛。
萧太后先开口道:“多谢将军两次协防幽州使得完颜阿骨达不敢进犯。”
武大郎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