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主,这是明朝大儒王逢年,客居江北之时买的四合院,如今是他后世之孙——王龟寿、王老所住。”
老张迎过来,笑着说道:“王老年纪大了,子孙多次催促,让他回苏州祖宅。”
“王老此去苏州,恐怕余生再也不会归来,他虽是个念旧之人,但王家产业在苏州,王老子孙也不会来江北发展。”
原来是这样。
夏若点点头,若有若思:“所以,王老打算卖掉这座老宅?”
“倒也不是王老想卖,而是他子孙后代催促的紧,王老虽是念旧的人,却也知道他时日不多,活不了几年了。”
老张叹了口气:“王老经不住子孙劝说,最终同意卖这块宅子。”
“但王老有言在先,他不会轻易卖给一般人,要审核买家的资质。”
资质?
夏若一愣:“老张,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钱不是问题,主要是买这宅子的人,要对王老的胃口才行。”
老张解释说道:“在我们来之前,已经有多个富豪想买这宅子,却都被王老给骂走了。”
“但我打听过了,王老其实是想将宅子,卖给真正懂这宅子的人。”
说话之间,老张看了一眼楚间,欲言又止。
“所以你给夏若打电话,让她来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楚间感觉有些好笑。
夏若压根不信楚间会鉴宝,这老张却对楚间有信心?
有点意思。
“姑爷,无论您鉴宝水平如何,至少您是懂点国学,也能分辨古董的。”
搓着手,老张有些不好意思:“姑爷,这宅子真不错,不禁地段很好,而且古典气氛浓郁,非常契合我们医馆的定位和风格。”
“而且王老这人脾气虽不太好,但只要让他感受我们的诚意,那价格都好商量。”
“这宅子是不错,我挺喜欢的。”夏若点点头,目带满意。
王家宅子居于闹市,却古色古香,四周绿化很好,显得极为幽静。
这地方比古镇医馆更大,而且极为类似,勾起了夏若对古镇三年的回忆。
那三年虽艰苦,却没勾心斗角,夏若其实也挺怀念。
“既然你喜欢,那咱们就买下来。”楚间点点头。
“姑爷,等会儿见了老爷子,无论他说什么,您可都不要生气。”
老张点点头:“至于鉴宝、古董之类,您懂的可以说说,不懂的可千万别说。”
“王龟寿,这名字怎么有些耳熟?”夏若忽然说道:
“我想起来了,这不是咱们江北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吗?”
在青山古镇的时候,青山庄园之主李大师,那也是个国学大师。
但李大师淡漠名利,又是个修道人,几十年来云游四海,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但这王龟寿,却截然不同。
王龟寿就居住在江北省城,他虽为人低调,很少抛头露面。
但王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经常在家接待名流。
一来二去,王老想不出名,那自然也很难。
夏若不混国学圈子,但她身为一个中医,自然要接触国学和古籍。
一来二去,夏若对王龟寿这个名字,自然不陌生。
只是这是大学时代,在图书馆读书的记忆了,夏若一时间没想起来。
“馆主,您知道王老的事迹,这真是太好了。”
老张目带笑意:“只要拿下这宅子,我们有间医馆还没开张,就足以在省城打响名气了。”
王家老宅地段如此好,王老又是个名人,却拖着宅子迟迟不肯卖。
如果夏若能弄到手,这就是最好的噱头,都不需要打任何广告。
“馆主、姑爷,你们稍等一下。”老张走上前,轻轻的扣动青铜门环。
很快的,一个老管家派头的人打开门,后方还跟着两个牛高马大的黑西装保镖。
“我王家不卖房,也不接待外客,非请入勿。”
砰!
这话刚说完,老管家就要关门,丝毫不客气。
“王管家,我是张山,两年前,王老去青山古镇旅游,半路在街头突然心脏病发作,是我当时路过急诊的,难道您忘了?”老张急忙说道,用脚抵住门缝。
“原来是你,你是张医师?”老管家闻言一愣,随后似乎有了点印象,语气缓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