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同样是清唱,可林恪的声音转变成了欢快的基调。
刚刚深山里寂静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虫鸣声又渐渐活跃了起来。
月亮就这样在寂静中远去,而太阳正从半空中升起。
绿草如茵,百花盛开。
无数鲜活的生命从深山里涌了出来,它们你追我赶,匍匐在花朵上享受劳动果实。
流水声仿佛也欢快起来了,正在给小动物们伴奏。
“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
小蜜蜂们在花朵中穿梭,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与此同时,两只蝴蝶停在了花苞上。
在蜜蜂赶来的时候,两只蝴蝶交缠着起飞,与风共舞。
它们掠过水面,激起了小河的涟漪。
它们飞越了深山,飞过了悬崖,最后停在了峭壁上的野草上。
它们在野草上俯瞰整个森林。
就在这一刻,早已消失的单簧管的声音重新加入了进来。
在《小河淌水》中存在感很强的鼓点声,和单簧管结合,形成了很强的节奏感。
短短几句歌词经过重复演唱,加深了观众们的记忆点。
两首歌通过鼓点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联系。
日月在同一个时间点交错,给歌曲中的深山带来了不一样的风采。
而那隐隐约约的流水声,贯穿了一整个场景。
随着各种乐器声落下,林恪这回真正的放下了自己的话筒。
他强忍着喉咙的干涩感,下台时立刻接过了郑圆一递过来的杯子。
清凉的液体入口的那一瞬间,林恪才感觉喉咙舒服了一些。
郑圆一接过水杯,重新给他倒了一杯热水。
随即,观众们的掌声逐渐热烈起来。
林恪朝着观众们鞠了个躬,这才退场。
可观众们心中的热情正在燃烧,因为林恪刚刚唱的那首民歌能让人的心情畅快起来。
不,更确切来说应该是两首。
两首歌一柔一刚,却在巧妙的乐器编排中融合在了一起,毫无违和感。
经过十多期节目的考验,观众们早已经练就出了非常挑剔的耳朵。
林恪前半部分选择翻唱了《小河淌水》这首歌。
这是十分冒险的尝试。
果然,男女之间天生的声音差距让林恪在高音部分选择了降调。
龚林娜老师是Z城绝对的高音歌手,她的高音没有男歌手能唱得上去。
林恪扬长避短,并没有在高音上纠结,反而把着力点放在了乐器的编排上。
“林恪这首歌的两个部分是不是都用了鼓?”一名观众向旁边的人讯问。
他身旁的人很激动:“对!而且两首歌的鼓点声是一致的。”
两个部分的鼓声完全是一样的节奏、一样的旋律。
“可是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明明风格完全不一样啊,林恪是怎么做到的?”刚刚讯问的观众又提出了疑问。
不止是他,所有观众都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耳朵。
鼓点声确实是一样的,可为什么两首歌的风格大相径庭?
“我知道了,是音色!”坐在中间的一个观众突然出声。
原本应该投入舞台的观众们早已忘记了自己何时应该“鼓掌”,何时应该“流泪”。
他们迫切的想要寻求到林恪是怎么样在两首情绪不同的歌曲中融合自己的声音的。
“林恪的音色本来是很亮的,只适用于《小河淌水》,用在歌曲的后半部分并不合适。”一个有经验的观众说了起来。
“可是他今天的嗓音刚好有些沙哑,这种沙哑中和了两首歌的违和感。”那人说着说着就兴奋了起来。
有的人还是不懂,低声又问起了他深层次的意思。
他不知道该怎么向众人形容那种感觉,急得抓耳挠腮:
“反正如果是林恪平时的嗓音,今天这个舞台的效果可能不会这么好。”
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就算让他自己重新唱一遍,可能也达不到今天的这种效果。”
这么一说,大部分观众都懂了。
就是说林恪的嗓子坏的刚刚好?
虽然这个说法不太对,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很快,这个有些独特的看法在观众之间传开了。
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早已忘记了这是一个竞技性的舞台。
忘记了自己作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