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朝廷不能保留太多的常备军,否则朝廷供养不起。
其次,便是常备兵都是兵油子,劫掠百姓是家常便饭,连朝廷都无法杜绝。否则的话,朝廷就得拿出更多的钱粮进行安抚。
最后,常备军往往是只知领军将军,不知朝廷。如果领军将军要反叛,全军上下必然云从。
所以才有东汉时期的“换将不换兵”的潜规则。
任何一位高级将领带兵时间长了,都会让朝廷感觉不安。
比如“汉初三杰”的韩信为何一定要死?
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而那时韩信才三十五岁。一旦刘邦驾崩,谁还能制住有威望又有能力的韩信?
哪怕在刘邦立汉之后,韩信便已经失去了兵权,可刘邦被围白登之时,仍然软禁韩信而不敢让他领兵前去救驾。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除秦始皇和唐太宗两人之外,其他所有的皇帝,最怕的都是将领拥兵自重。
而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冤死的将领,也大多死在“拥兵自重”这一顾虑之上。
而如今听了蔡成设计的兵制,他们突然意识到,护民军不仅有文化,懂军事,而且还都受过忠诚教育。
有文化,便不会盲从。哪怕有人想反叛,可能也不会得到上下将士的支持。
在真有人反叛之时,军中马上可以形成反对派。
而这些反对派同样懂军事,真要形成军事对抗,也能够与叛军分庭抗礼。
受过忠诚教育,便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心向大汉。
而且可能不等将士们退役返乡,他们的家中恐怕早就为他们说好了亲事,等他荣归故里,便马上成亲。
杨彪、崔烈等几人更是从《汉报》上得知,新兵出训练营补充至各个军团前,训练营都要请其家人前来为其送行,并叮嘱自家孩子,一定要多立战功,好日后荣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