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这些亲卫找到了伏击之处。-x~i*a-o¨s?h_u·o?h¨u′n*.\c*o!m?
按理说,武关道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根本就不适于伏击。
可樊稠亲卫发现,由武关以西入山,竟然都有山中小蹊通往武关以东两侧的高山上。
(古代并行三辆马车为路,并行两辆车为道,只能走一辆车的为途,步行或推行独轮车的为径,山野间踩踏出的小道为蹊。——编者注)
这些小蹊,是由在山中采药、狩猎的山民踩踏出来的,大多险峻异常。
某些地方一面临壁、一面临崖,只能容纳一人通行。一不小心,便会掉入数十丈,甚至百丈以上的悬崖下,十死无生。
可只要能通行,那就足够了。
因为樊稠的目的,便是摸到护民军扎营处两侧的山顶上。
到了山顶上,他们便可以把已经准备好的滚木擂石,以及大量的易燃物,向山下倾泄。
为了准备这些滚木擂石,樊稠派出了武关内的全部将士,砍伐了大量粗大树木,挖掘了无数巨石,然后再以木架把这些滚木擂石固定住,形成一道长约十里的埋伏带。
也就在大山中有足够的树林供砍伐,如果是靠近人烟处,根本就看不到树木。
为什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因为古代人的生活根本就离不开“柴”。\j*i?a,n`g\l?i¨y`i*b¨a\.·c`o¨m¢
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别说高大树木了,就连灌木、野草都能被百姓收回家中,当成烧火之物。
这也是蔡成来到东汉末年后,把开采煤炭看得那么重的关键原因。
蔡成目前还无法发明出发电机。
没有电,煤炭就是取代木柴的唯一物品了。
只是,蔡成醒来过后,还没有写出来,亦没有实践过的记忆,已经消失不见了。
可见,按当前情况,发明电和发电机,还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岁月的磨难呢。
不提那遥远的电与发电机了,此时迫在眉睫的,是护民军扎营的地点,恰好在樊稠埋伏带之下。
多年的军旅生涯,护民军会从何处扎营,樊稠绝对能够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古代扎营,最好是攻守兼备,起码也要是易守难攻。
此外,最扎营最关键的因素,便是要有水源。
想想看,正史上,如果不是张合断了马谡的水源,马谡据守的街亭,可能没那么容易丢失。
而樊稠出武关向东探查的,就是护民军可能扎营的地点。~k?a¢n?s!h.u·h?o^u-.~c`o,m′
出武关向东五十里内,也只有当前护民军扎营处两边的山上,有潺潺小溪流下,几乎是护民军别无选择的扎营地点。
现在,只要这一千亲卫赶到此处,把固定木架的绳索砍断,滚木擂石便会倾泄到护民军的头顶上。
如果再把易燃物包裹在滚木擂石上,让滚木擂石带着火焰砸入护民军的营地之中……
整个山谷便是护民军的葬身之地。
可有人问了,放下已经点燃的易燃物,并裹在滚木擂石上带下山去,就能大规模点燃山谷吗?
山谷肯定是无法点燃,但山谷中的帐篷、车辆,以及护民军烧饭用的木柴等,总能点燃吧?
雍州大旱,天干物燥,营地里的帐篷等物,哪怕是沾上点火星,便会燃烧起来。
当然,如此可能点燃一处或几处,十几里的山谷,全部点燃几乎不可能。
既然不能把整个山谷全部点燃,又如何说这是护民军的葬身之处呢?
因为武关道都是在山谷中,谷中有谷风。
这一点,樊稠也探查清楚了。
谷中之风,今天是由东向西吹,明天是由西向东吹,来回摇摆不定。
只要山顶上的伏兵看准风是由西向东吹时,再向下倾泄滚木擂石和易燃物,那时……
那时,不仅护民军会死伤惨重,而且火借风势,便可以顺着山谷一路烧下去……
这样的大火,虽然比不上正史中陆逊烧刘备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至少护民军这将近二十里长的营地,肯定是保不住了。
在滚木擂石之下,护民军会死伤多少?在烟熏火烤之下,护民军又能存留多少?
更何况,山上滚木擂石向下倾泄时,那将是多大动静,武关中的樊稠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