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第十七位的是侯君集,侯君集是豳(bin)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他是北周时期平州刺史侯植的孙子。侯君集在早年间,为人比较浮躁,想学弓箭没有学会,还向别人声称自己有武艺在身,后来她得以加入李世民的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军功,开始逐渐被秦王李世民赏识,参与谋划各项事务,被封为左虞候、车骑将军。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便派人前去刺杀,尉迟恭和侯君集一直都劝谏李世民要早下决心,与李建成做个了断,二人坚定的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把主动权夺回来,玄武门事变时,侯君集率军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和朝中的大臣,尉迟恭等人成功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全家,确保了政变的成功。
贞观四年(630年),侯君集被拜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讨吐谷浑时,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让侯君集和李道宗做了李靖的副手,贞观九年(635年)三月,李靖攻灭东突厥后,带领侯君集讨伐吐谷浑,大军到达鄯州后,李靖在侯君集的建议下,挑选精锐部队,长驱直入发起进攻,伏允在库山被击败后,只带着少数人马逃向大漠,李靖和薛万钧、李大亮从北,侯君集和李道宗从南,两路人马长途奔袭,对伏允展开长途追击,当时正是夏天,但北方地区依然寒冷难耐,地上还有霜降,山里有很多积雪,侯君集等人克服困难,连续追击二千多里地,先后在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地大破伏允军,连续获得胜利,侯君集还一路一直追击到积玉山,一直见到河水的源头后,才回师和李靖在大非川会合,唐军全省后班师回朝。
贞观十二年(638年),侯君集被拜为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侯君集出身行伍,从小都没有读过什么书,唐朝建立以后,获得高官厚禄的侯君集开始读书学习,还参与官员的选拔,制定考题等任务,这时的侯君集在外身为武将随军征战,入内则为大夫参与国家朝政,可谓能文能武,一时间享有极高的美誉。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qu)文泰断绝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商业往来,李世民征召麹文泰入朝觐见,麹文泰称病没有前往,李世民便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大军讨伐高昌王麹文泰。麹文泰听到唐军前来讨伐的消息后,对自己的国人说:“唐朝距离高昌有七千多里,中间的沙漠绵延沙漠两千多里,一路上冬冷夏热,没有水草,唐军必定难以前行。如果唐军强行行军到高昌的话,二十天内他们的粮草必然吃完,到那时候与唐军作战,我们一定能轻而易举的打败他们,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然而等到侯君集率领大军到达碛(qi)口时,麹文泰竟然已经病死了,这时正是他的儿子麹智盛继承了王位。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率兵到达柳谷,探子回报说麹文泰就要下葬了,高昌国人到时候肯定会聚集在一处为他吊丧,我们可以趁机袭击。
但侯君集却认为趁麹文泰下葬时偷袭对方似乎不太光明,也不是问罪之师的做法,便拒绝了这个建议。侯君集决定领大军敲锣打鼓一路前进,准备用这样的方法攻取高昌国的田地,高昌人据城坚守,侯君集积极劝降但没有成功。当初大军出发前,唐太宗李世民征召山东地区擅长制作工程器械的工人随军前行,这时候便派上用场了,于是侯君集命令他们砍伐木材填充城壕,用推车撞击矮墙,撞开的口子足有几丈宽,又用抛车往城中砸过去了许多石头,阻挡唐军前进的敌人都被砸得稀碎,有的披着毡子,用来遮挡落石,有的仓皇逃命,城上的守军都没有了立足之地,一时间阵型大乱。侯君集率领唐军顺利攻克城池,掳获七千多人后乘胜进兵,包围了高昌国的都城。高昌新王麹智盛感觉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便写信给侯君集说:“将军,之前是先王对大唐天子无礼,而自己才刚刚继位,并没有犯下什么过错,希望侯君集能手下留情。”侯君集回信给麹智盛,说:“如果是真心悔过,就在军门束手投降。”但麹智盛还是没有出降,侯君集命令士兵填平城壕,用抛车攻城,又修建了一座十丈高的城楼,俯视城内,城中被落石砸中的行人,都大声高呼,都躲进屋子里面不敢出来。此前,麹文泰与西突厥欲谷曾定下约定,如果高昌被唐军进攻,那么西突厥就前来支援,等到西突厥听闻侯君集到了的消息时,欲谷设早就害怕的向西逃走千余里,不见踪影,麹智盛眼见失去援助,无计可施,只得开城投降,侯君集分兵平定了高昌各地,高昌国宣告灭亡,侯君集顺利俘虏了麹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