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后期,在自己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这件事上,一直犹豫不定,在立储君时,她在立自己的儿子(李氏)还是选择立自己的侄子(武氏)这件事上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一方面武氏子弟们频繁对李显李旦兄弟俩不断发起攻击,栽赃陷害,试图将他们赶下台,另一方面立武氏为太子的话,又怕朝中的大臣们不服,关键时刻,宰相狄仁杰对武则天进言说道:“陛下,太宗皇帝沐风栉雨,亲自冒着刀枪箭镞的危险,率领大军平定天下,高宗皇帝又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如今想把世代传下来的皇位让给他族,这是有违天意的,况且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相比较来说的话,哪一个更亲呢?倘若陛下决定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则陛下在千秋万世之后配食太庙,享受香火供奉,倘若立侄子为太子的话,那我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当了天子后去祭祀自己的姑姑的。”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后顿时觉悟,当天,便对狄仁杰说:“朕这几日曾梦见鹦鹉的两只翅膀被折断,这是什么征兆呢?”狄仁杰顺水推舟,借题发挥的说道:“陛下,这已经很明显了,鹦鹉的鹉,就是陛您下的姓氏,两翼就是代表您的两个儿子,这个梦的寓意是说,陛下如果起用自己的两个儿子,就可以振翅高飞,千万不能因此折断了两翼呀。”武则天被狄仁杰的话唬住了,由此,她开始对这件事深信不疑,在选立储君这件事上的主意从此就定下来了。
自此后,武则天再也无意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并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控鹤监内供奉吉顼,张易之、张昌宗等人都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储君,皇嗣李旦也请求让位给哥哥李显,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们的极力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国家政权归还给李氏一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此时还在担任太子的李旦则数次称病没有上朝,李旦也是个聪明人,他看到眼前的形势后,立即请求武则天将自己储君的位置让给他的哥哥李显,于是,武则天又一次立李显为皇太子,圣历二年(699年),被免去太子之位的李旦又被再次封为了相王,并将名字由之前的“武轮”改回为了“李旦”,又让他兼领太子右卫率,认领安北大都护的职位。
武则天掌握了天下大权后,武氏一族的子弟们都积极争着上位,地位获得了极大程度上的提升,相反,李氏皇族们被不断打压,双方的矛盾直线上升,都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的正统,而且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矛盾十分尖锐。这一切武则天也是看在眼里,她在决定将政权还给李氏一族后,为了调解李氏与武氏子弟们的矛盾,召集两族子弟,让他们在明堂盟誓,要求他们两族今后要和睦共处,李旦作为李氏代表,与李显、太平公主一同参与了盟誓,当然,当时的天下大权还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她提出让双方通过盟誓来表明心迹,日后和睦相处,双方也不敢不听,自然遵照她的意思对堂盟誓,纷纷表示之前的错误在自己一方,今后愿意修好。但事实上,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你争我夺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死伤者甚重,这么深重的矛盾怎么可能通过武则天的一句话,双方就重修秦晋之好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志得意满,加上年龄的增长,她也开始沉迷于享乐,无心朝政,大肆修筑了许多宫殿、寺庙,眼看武则天在晚年对朝政的控制力减弱,她自己也开始在政治上犯糊涂,任用了一些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胡来,这其中就包括张宗昌和张易之兄弟,这让朝中的很多大臣们不能忍受。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俊美、衣着华丽,深受武则天的喜欢,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为了讨好武则天,也都极力争着追捧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日渐下降,她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充当自己的耳目,二张兄弟逐渐开始插手朝政,他们陷害宰相魏元忠,跟大臣们结怨,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了逆转,使得朝中的政局进一步复杂化,还导致武则天、李显母子和君臣关系,也变得空前紧张起来,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因为和丈夫武延基同邵王李重润一起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遭人陷害,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润被处死,永泰公主同样受惊而死。
既然已经明确立了李显为太子,国家的大权今后也将回归到李氏族人手中,而且还让李氏和武氏族人们都在堂前盟了誓,按理说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