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但太平公主倚仗着太上皇李旦的信任,继续行使霸权,摆弄朝政,这样一来,她与侄子李隆基之间的冲突矛盾便持续尖锐化。当时,朝中的七位宰相之中,其中有五位是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于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等人一起图谋,想要找机会废掉已经登基做了皇帝的李隆基。此外,太平公主又和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毒害皇帝,常元楷和李慈等人,也多次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秘密前往她的的私宅,一起商量对付皇帝李隆基的计划。
眼看皇帝面临危险,关键时刻,中书侍郎王琚向唐玄宗李隆基进言说:“陛下,您知道,眼下现在形势已经十分紧迫,对方已经在密谋准备作乱,陛下可要尽快采取行动了啊,一定要抓住机会,先下手为强,这样才能振兴朝纲呀”;
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唐玄宗李隆基尽早做出决断,铲除掉太平公主一派的势力;
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时,也对李隆基说:“陛下,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当初,陛下还在东宫做太子的时侯,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照顾各方面的看法,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确保计划成功,但现在,陛下已经做了一国之主,已经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您只需要颁下去一道诏书来处理这件事,又有哪一个敢抗命不从呢?如果现在我们犹豫不决,万一让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呀”;
李隆基听了这些大臣们的意见后,意味深长的说:“大家的的一片苦心朕很理解,但是朕又何尝不知道形势紧迫呢,只是朕担心我们贸然行动会惊动太上皇(李旦)呀”;
崔日用紧接着又说道:“难得陛下有一片孝心,但天子是一国之主,陛下的大孝在于使得让四海安宁、天下太平,要知道做什么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倘若我们不及时行动,一旦让奸党得志,那么社稷宗庙将顷刻间化为废墟,到时候陛下的孝心又怎么能够体现出来呢?请陛下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再布置计划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我们快刀斩乱麻,快进快出,把这件事做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事成之后,太皇上也一定会很欣慰的。”
李隆基听了崔日用的一番分析之后,觉得他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便任命他做了吏部侍郎。
主意拿定后就开始行动了,双方的斗争一触即发。首先是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外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唐玄宗李隆基和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经过周密的计划,率先下手,准备彻底清除太平公主势力集团。
这一天,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多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太平公主的心腹常元楷和李慈二人,二人到来后,没有给他们机会,当即将他们斩首,又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听到消息后恐慌至极,逃道城外的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斩戮他的尸首,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太上皇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心中不安,登上承天门的门楼查看情况。郭元振上奏太上皇李旦说:“启禀太上皇,皇帝只是奉了太上皇的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请太上皇不要担心。”李隆基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拜见父亲李旦,李旦颁发诰命列举了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宣布大赦天下,只是这些逆臣的亲属党羽们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了万年县的狱中。
就这样,手握主动权的李隆基很快将太平公主的大部分得力干将都剪除干净,显然这时的太平公主已经完全处于被动,已经没有了与李隆基过招的实力。得知事发后,恐惧的太平公主慌忙逃到道山寺中躲避,直到三天以后才敢出来,结果被李隆基下诏,将她赐死在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之多,只有她的儿子薛崇简,因为平日里屡次谏阻母亲太平公主而受到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