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天色还早,姜家村的人们都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周围很是寂静,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格外清晰。
风吹过树叶,奏起哗啦啦的乐章。潜伏在草丛间的蟋蟀此起彼伏地叫着。时不时夹杂着蝉的叫声。
皎洁的白月仿佛挂在树梢,星星布满整个天空,错落有序,仿佛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月色的照映下,周围的景物,朦朦胧胧。
姜大伯特意在周围支起的几个火把,在月色和火光的照耀下,周围变得格外清晰。
姜大伯已经将烤炉热好了,摊煎饼的锅也支了起来。
眼见姜大伯母和姜妈妈端着一堆东西往过来,姜大伯赶忙迎上前帮忙拿东西。
姜大伯母看了看烤炉,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端着盛有烧饼的瓷盆放进了烤炉里。
瓷盆中的一圈烧饼都是纯白面的,上面还缀了些瓜子仁。
其实放芝麻是最正宗的,但可惜,姜家并没有芝麻。所以姜大伯母只好找些瓜子仁代替。
姜大伯母做的这种烧饼,并非是那种夹心芝麻酱表皮酥脆层次感分明的烧饼。而是又大又圆的发面烧饼。烤好后两面金黄,但同时又暄软可口。
这种发面烧饼最常见的有两种口味,一种是原味的,上面撒了些芝麻点缀,咸香。一种是甜口的,里面夹着少许豆沙馅,微甜。两种烧饼各有各的不同,同样好。北方人爱喝羊汤时配的就是这种烧饼。
将烧饼放进烤炉封好了口,姜大伯母就来帮姜妈妈看火。
有姜大伯母的帮忙,姜妈妈轻快多了,只用摊煎饼就行,不用再记挂火候的问题。
摊煎饼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个是火候控制好,一个是面糊调好,这两样到位,基本就成了大半。
有上次摊煎饼的经验在,这次姜妈妈摊起煎饼来又快又顺手。
舀了些面糊放到平底锅上,用竹刮子带着面糊转上一圈,一张煎饼就成型了。稍等一会,再翻个面,一张煎饼就完成了。
姜妈妈和姜大伯母俩人配合到位,动作麻利利索,一小盆面糊一小会儿就全部用完了。
一旁的盖帘上已经有厚厚一叠煎饼了。每张金黄的煎饼都薄如蝉翼,又软又劲道。
姜大伯母算了算时间,让姜大伯给烧饼翻了个面。和姜妈妈拿上煎饼就去了前院。
进了前院,厨房里已经是布满了雾气,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香味。
“大嫂,开锅有一会了,我瞅着时间差不多了。”
“行!我这就来。”说着姜大伯母转身去了堂屋。
姜妈妈掀开砂锅盖子,咸菜丁在锅里翻腾着,散发出好闻的香味。
看锅里的水合适,就没再添水,为了防止沾锅底,用铲子搅了搅。不再加火,盖上了盖子准备再焖会。
姜大伯母从堂屋拿来了几个刷的干干净净,已经控干水分的罐头瓶子。给姜妈妈放到了碗柜上。
“清夏,瓶子都给你放这啦哈!一会儿你用从这拿!”
“晓得了,大嫂。”
姜大伯母又去了北厢房,拿了些咸菜干、豆干、猪头肉和猪尾巴回来。
拿了晒干的芥菜干和豆腐干,改了刀。又找出猪头肉和猪尾巴,切了不少。用油纸分别包了起来。给姜奶奶三人路上带着吃。
切剩下的猪头肉和猪尾巴,姜大伯母重新用麻绳系好,又拿去北厢房挂了起来。包好的油纸包拿去了堂屋,避免在厨房被雾气打湿。
这会锅里的东西都熟的差不多了,姜妈妈和姜大伯母开始忙活起来。一人负责一个锅。
姜妈妈掀开了炖蘑菇酱的锅,一打开,那股浓浓的酱香味四散开来,细闻会闻到蘑菇的香味,还有辣椒的香气飘荡着。
姜妈妈用铲子,将锅边的菜饼子一个个小心翼翼盛到了盖帘上。
此刻玉米菜饼金黄诱人,下面贴着锅边的一侧特别馋人,焦黄的噶炸看起来特别好吃。
烧火的姜爸爸看着姜妈妈手里的菜饼子,眼睛都快直了。口水不断分泌着。
不知道起太早还是香味太香,这会儿还没到平时吃饭的点,但姜爸爸的肚子已经唱起了空城计。
这些吃食数量,姜妈妈和姜大伯母都是算计好了的,姜爸爸可不敢动。要搁在平时,姜爸爸早伸手了,但这会儿真怕挨打,没敢伸手。只能多看上几眼,解解眼馋。
铲完饼子,姜妈妈一手拿着瓷盆,一手拿铲子搅了搅蘑菇酱,然后盛到了瓷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