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拟迁新都咸阳城乃你我之城
子桓向屋外道“呈上方升!”。侍从端一漆盘,上有一物以红绵覆盖。卫鞅上前揭开红绵,确是一柄量器。
卫鞅一边吩咐侍从拨亮屋中豆盏,一边拿在手中仔细打量:此量器是一个由横丶纵丶深直线组成的斗状物,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器型线条流畅,周边及四角平正垂直,器壁底部刻铭文“左庶长卫鞅制秦公六年”。
此斗由上等青铜锻造,铭文鎏金,十分醒目。大约柄长四寸,斗长五寸馀,纵约三寸馀;拿在手中重量两均有馀。“此斗是按照左庶长在六县变法时颁布的斗量标准十合为一升制造。”车桓道,“左庶长觉得如何?”。卫鞅点头称赞道“此大师之作,堪称完美!见此精美器物方知何为巧夺天工,美仑美奂!”,“巨子说这只是初品。左庶长若有其他要求可再完善。”。
“统一度量衡於变法意义重大,鞅要做铭文,记录其上以示郑重。可否在方升三面加字?”,“不难!”。卫鞅拿着那柳叶镖与方升对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里墨家以百工之术傲世…莫非这件是邓陵墨家工艺?”。
自上一任墨家巨子田襄子逝后,因墨家内部纷争,以至墨家三分:以百工见长的相里墨家入秦,称秦墨;以侠义诛暴闻名的邓陵墨家在楚,称楚墨;以善辩斡旋为己任的相夫墨家入齐,称齐墨。
“禀左庶长,子桓不精於锻造,请将此镖带回,巨子或大师兄一见便知。”。卫鞅点头道“全面变法触动老世族利益,鞅怕他们与楚墨暗通款曲,铤而走险买凶弑君。请子桓务必加强对朝臣的监视及对君上的护卫,切不可大意!若君上有事,法不可行!”,“诺!”。
自试行变法以来,成效初现。渭水行刑,闻名天下,秦之全面变法已不能阻挡。反对新法之人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想置卫鞅於死地!唯有铁腕血洗丶镇压才能在这场角力中获胜。
卫鞅深知自己在秦能依靠者唯秦公一人而已。秦公之生死安危於自己甚是重要!历代酷吏丶嬖臣不群不党,唯国君马首是瞻,国君对这样的人也最为放心。
在国君眼中卫鞅丶景监这类人不过是其统治御下的鹰犬爪牙。喊它往东它不会往西,喊它立正它亦不会稍息,最是好使。鹰犬所仗的就是人势,有国君撑腰,平素行事嚣张跋扈,甚至为所欲为!国君也乐见狗咬人或人咬狗。
如若朝堂上下反对国君者众,国君亦可借此类人的头以平众怒;如若国君对鹰犬始终宠信不变,一旦国君薨,继任者也会杀鹰犬收人心…
卫鞅不禁悲从中来,就算自己是君上的例外,也不会是天命的例外!在这畸形丶互害的世上,试问谁人不在水深火热中?谁又能‘长乐未央’!
(魏·大梁城)
魏之大梁城,修筑於黄河流域以南的平原上。自李悝变法以来,黄河流域南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垦。为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及运兵需要,魏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大兴水利开凿了鸿沟。
鸿沟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丶大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丶濮丶汳丶涡丶沙丶颍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大梁城雄踞鸿沟的主干道之上,使得从大梁可顺鸿沟南通淮河;东沿济水通往鲁国等地;也可经颍河上达韩国等地。
鸿沟两岸农业发展很快,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大梁城自然成为全国物资聚集地,商业也随之兴旺起来。
为了争霸中原,实现魏侯雄心,位置过於靠西的安邑作为都城已经不利於魏国在黄河流域的扩张。於是当今魏侯自继位起就倾全国之力开始修建大梁城。
多年经营下来,大梁城已是魏国第一大城:此时的大梁其城高七仞,城区东西各长十里,城内居民多达五万户。其商业繁荣,富甲海内,比之赵国邯郸丶齐国临淄更胜一筹。在如今的大魏新都,魏侯宫殿规模较之老都大了一番,内外皆奢华精美!就连新开张的仪春苑分号也比安邑老号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国迁都后,战略丶经济中心东移,为防秦国东进,亦修魏长城御秦。魏侯一直致力於一统三晋,对於秦这样的蛮夷穷国,从未真正放在心上,更不要说像上将军庞涓那般视为心头大患了。
不过因渭水行刑,秦国一下又被诸侯各国提起并热议,连大梁城仪春苑的趣闻谈也不例外。只是街头巷议中行刑的人数已变成七百,甚至八百,行刑的左庶长卫鞅更是被传为类似上古的吃人恶兽: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