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命轮运转,依依不舍 > 第1章 穿书再世 演说杨家

第1章 穿书再世 演说杨家

小姐已换了瓤子。

吴家兄弟再三赔礼,就怕英王家不依不饶。老王妃到是个开明豁达之人,看吴家小子年龄不大,也不是故意的,心里就没十分怪罪。再在看杨依依醒了,放下心来。吴四信非要当面致歉,杨依依的芯子是成人,不跟小孩子计较,大度地原谅了他。老夫人看杨七没什么大碍,就收了赔礼,告诫了吴四信一番,让他们走了。

说起英王妃崔清,那是个一路走运的典型人物。崔清的父亲原是清河崔氏的旁枝,崔父与崔母感情很好,没有纳妾。家里一连生了六个男孩,没有一个女娃。几个哥哥都成家立业了,甚至有几个都当了父亲。已经当了祖母的崔老夫人在四十八岁那年,老蚌生珠的得了一个女娃。物以稀为贵,全家非常喜爱这个小妹妹。

崔清生下来长得圆润可爱,少时不只会扮乖卖萌,还很有心计。可惜到后来,崔清长残了,外貌不如小时候可爱。成了个五短身材,五官扁平的样子。个性也有些不好,父母兄长们惯坏了,有些自视过高。

崔清十五岁开始议亲。一开始心高气傲的,想与其他世家大族联姻。但那些大族的主支都自视甚高,嫌弃崔清家境平常,怕他们家拿不出象样的嫁妆。度其身材相貌,学识举止都算不上出色。崔家也嫌弃那些世家旁支条件不理想,且听闻那些人家使唤家里的新妇如仆婢,崔家怕自家女儿过门受气,不肯许婚,高不成低不就,竟耽误到了二十八岁。

不过,崔清的几个兄长都很争气,有学文的,有学武的,有文武双全的。清河崔家主支看这支的孩子能耐,就很看重这一家子。把崔清的父亲过继给崔家一个绝嗣早亡的主枝兄弟,从此对外说是清河崔氏主枝的九房。

崔母与嫁入清河崔家主支三房的鲁阳公主略有交情,鲁阳公主特别喜欢给权贵望族保媒,只是谢媒礼收的很高。崔母使得两千贯谢媒钱,请鲁阳公主亲自上弘农杨氏说合。

杨松早年订过一次亲,后来被退了。是因为杨松追随族叔杨杰四处奔波,图谋甚大。岳家怕大事不成,再牵连合族性命,硬着头皮退了婚。杨松急于找个妥当的宗妇操持内宅事务,对崔家这件婚事挺满意。

杨家给崔家聘礼两万贯钱。娘家疼爱崔清,在聘礼的基础上又添了些钱物,给崔氏置办了一笔不错的嫁妆。崔氏过门后极得夫家重视,成为杨家这一支的宗妇,协理杨松掌全族事务。在乱世中,崔氏也表现出不错的理家才干,帮助丈夫应付族内族外的琐事,生有三子三女都顺利的养成了。确实算得上,娘家疼爱,夫家看重,家庭圆满,儿女双全。

杨侍郎的继妻陈氏恰恰相反,从小运气就不佳。

陈父张怀是个赘婿,没有根底,自私浅薄。原籍怀州河内郡卫县张家村。那一年家乡水灾,颗粒无收。洪水一直不退,全家跟着同村逃荒至弘农郡。从洪水中没抢救多少财物,一路上消耗尽了。加上病饿急行,一行人死伤惨重,到此地,张家只余母子两人。两人无奈,求告着依附于远亲,住了那家两间破房子勉强过活。

张怀父亲在时,随父读过书的,给乡下稚童启蒙没有问题,在村学谋了一个教席的位置。匆匆数年,张母生病了,那远亲就想赶他们走,总说些小话。那年冬天张母病死,张怀无地无钱,没法安葬,只好求到本地乡望陈家。

陈家有一妻五妾,只嫡妻生了一女。陈家因家中没男丁,经常斋僧布道,修桥补路,乐善好施。奈何命中无子,多方努力也无计可施。

陈太公看张怀可怜,就舍棺舍钱,并指自家的一处山地让他安葬老母。张怀趁机把乱葬在半路的父亲也迁过来,与母亲合葬一处,了结心愿。

次年,陈老先生病了,张怀便买了些果子来家中看望。碰到了陈家小姐,陈小姐看张怀身高七尺,体态清瘦匀称,面目俊秀,很是心动。又听闻他家中长辈死绝,如今孤身依亲,年近三十未成家,在村学中谋了一个差事勉强度日。心想这样一无根无底的人,必然好拿捏,不如招他来家顶门立户。

陈父听了女儿的意思,心下也很满意。但陈母小性,怕女儿叫外乡人哄了去,又心疼家产将来落于外人之手。叫社长写了一篇文书去:河内张怀,困顿无能,从此随妻。更姓改名,所出子女,陈氏为宗。岳家二老,养老送终。张怀多番思量无可奈何,只能按了手印,做了上门女婿。

张怀,字怀仁,早年读过些书,自以为风雅。张怀本不是名门,赘婿名声也不好听,所以没人推举入仕,但他素来标榜耕读传家。到陈家熬死了老两口,接掌了家产后,喜欢收罗书画,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老人过世后家底渐薄,几个老妾也被遣送走了。陈家父子只守着几顷良田过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