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是陈氏出身农家,受环境与家人影响,必然会有农家妇的各种习气。若要聘为主妇,或许会有不上台面的举动,你们自己想清楚了。”
杨老夫人追问:“能生贵女,贵到何处?”
慧姑却道:“有些大了,不好说。”说罢点头告辞。
杨老夫人心想:后人中有贵女,还有些大,难道能出位皇后,还是能出位贵妃或王妃呢?越想越觉得合适,至少陈氏不邪不妖,出身良家,到家里也好拿捏。
陈氏也在心中猜测杨家之意,却又觉门第相差过大,不敢肯定,回去跟陈母诉说,陈母也不能肯定。
说起这慧姑,也是个奇人。她少女时期生活极清苦的,因为没有嫁妆,一直没有人来聘娶。慧姑在二十一岁那年送走父亲,又两年其母也过世了。慧姑独自抚养当时十四岁的弟弟。四年后帮助弟弟成家立业后,在离家不远的法相寺出了家,法号慧,人称慧(尼)姑。
慧姑随法相寺的智承法师学习,修法相宗的佛理。智承法师爱四处云游,慧姑随智承法师云游到华阴时,一向康健的智承法师生了场病。她说自己与此地有大缘,要找个地方定居一段时间。兰老夫人心善信佛,故同意师徒寄养在华阴的杨家老宅,慧姑因此与杨家很熟。
月余,恰杨家的族兄家出生一小子,就是后来称帝的杨杰。杨杰出生后畏冷爱哭,不好照顾,家人很是无奈。智承法师坚称他与佛有缘,为他取了别名,并恩养了十三年。杨荣从小跟智承法师学习,生活上很得慧姑照顾,对她很尊敬。
忽然一日,慧姑称自已得道顿悟,辞别师傅,独自云游去了,自此神龙见首不见尾。
没几年,智承法师辞世,杨家帮忙安葬在华阴一处山腰的吉穴。慧姑来拜,看到恩师坟周所植松柏枯黄萎蔫,向天祷告,不一会儿降下甘霖,过后新植树木都活了,苍翠丰茂。至杨家见了杨杰,说他有天子相。杨家苦留不住,飘然远去,知此事者都觉神奇。
杨老夫人这次偶见了慧姑,她来这边是想听天台寺的方丈讲《业极差别经》。杨家一向信任慧姑,就拉着她帮忙相看一下新妇人选。
老夫人听了慧姑的话,觉得陈氏是旺家之相,能生贵女,很是心动。与两个儿子商量后,使媒人携重金去陈家聘妇。
张怀一听杨家这门第,再看杨家这聘礼,真是喜出望外。不但老妻处有交待,还能有个权贵的亲家,乐颠颠地就答应了。
杨家很重视这婚事,虽是续弦,但三媒六礼走的周全。陈家此时也算乡间富户,家里人对陈氏不错。也可能因为攀上高门,连最市侩的张怀都没敢贪图聘礼。陈母做主,把聘礼全给陈氏带走,另外还给陈氏准备一些嫁妆,虽不名贵,但很实用。得嫁高门,陈氏很振奋。
陈氏过门后,谨慎小心,尽力与杨家人相处。老夫人自然是喜欢的,心里暗暗高兴。英王妃虽看不起陈氏,却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杨梧初时对陈氏还行,一来喜欢她容貌秀美,又佩服她的处事有毅力。但男人这种东西,对女人多是一时兴起,时间一长,不新鲜了,感情就淡了。
他对陈氏的出身本就不懈,并不把管家权交给她。对老夫人说怕她掌了家后贪财自得。又怕她借着管家,刻薄前妻的孩子。最后竟让陈氏靠边,叫长女杨茭主内,彼时杨茭还小,萧家就派来一个厉害的萧妈妈到杨茭身边。
平日贵妇往来的事,怕陈氏不会应对,又怕陈氏对外人诉说家里的委屈,干脆不让她去,都是老夫人与英王妃代劳。
陈氏一有身孕,杨梧又纳了两名妾室,加上原来的两名妾室,都有四名妾室了。陈氏是填房继娶,且娘家势弱,嫁妆不丰,一向不受丈夫爱重。妾室们在中间一挑唆,杨梧与陈氏更疏远了。继子继女对她多有防备,长嫂崔氏始终看不起自已,这些人日常生活上虽不至于刻薄她,却处处掐尖要强不给面子。陈氏只觉得日子还不如娘家过的顺心,常暗自伤心,时间久了,心性就有些极端。
陈氏早察觉英王两兄弟表面上兄友弟恭,实际上脾气与见解皆不合,只是两人都在朝为官,怕名声有损不得不维持下去。毕竟,兄弟不合是大忌,两家大人的言行影响的两家子女面合心不合。
陈氏没有归属感,自然不喜欢杨家这些人,觉得两府不和,与她无关。反正自己也不当家,诸事不理,别人慢待也不敢争峰,平日不是刺绣就是抄经。
时间长了杨老夫人越发觉得失望,当初实在不应该与小门小户的结亲,一点大局观也没有,简直拿不出台面。
杨依依出生了,盼望着生儿子的陈氏大失所望,月子也不曾好好做。老夫人一说要养小孙女,陈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