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芙儿与她娘家侄儿亲上加亲。我觉得也行,崔家可是五姓七望的人家,他家儿子前途必定不差。”
杨依依赶紧回来,认真地对祖母与大伯道:“祖母、大伯,别答应,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老夫人惊讶道:“这你孩子,怎么还听大人讲话。亲上加亲不好吗?要你来多管闲事。”
杨依依急忙道:“我跟你们讲,《礼记.坊记》载:娶妻不娶同姓。你们想想是为了什么?就是人类早就发现,血缘太近的人通婚,生下的孩子会有问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女子嫁到别人家,生的孩子随了别家的姓。而我外祖家,却是入赘,后辈们随了外祖母的姓。跟谁姓,这只是人为的规定。那些姑表亲、姨表亲,虽然不同姓了,但是血缘关系依旧存在的。他们结了亲,后人中常有遗传缺陷。有的智力损失,有的疾病多发,有的英年早逝。虽有些看上去正常的,再往下传,隔了代也可能病发。”
英王吃惊道:“真有这种事?我怎么不知道?回头翻翻你说的那两本书。”
杨依依只能半真半假地道:“我之前在一本佛经上也看过。五代以内的血亲都不能结亲。事关大姐一辈子幸福,你们千万要慎重啊。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说了,本来就有亲了,后继只要好好走动,关系就能维持,亲上加亲没什么必要嘛。”
英王与老夫人面面相觑。老夫人道:“行了,知道了。我再找人打听打听,你别管了。”杨依依又强调了一遍,回屋里画建筑外观图去了。
看她走了,老夫人对英王道:“五代血亲不能通婚,我从没听说过。我娘家那边的亲戚就有亲上加亲的,生的孩子也挺正常的。我再找几个道行高的人问问这种事。依依这孩子不凡,她的话不可忽视。崔氏那里先不要应她。”
英王点点头道:“我也没听说过,不过确实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许是血缘太近对子嗣有碍也难说。我也找人问问,这事咱们谨慎为上。说起来,我有个朋友,他与夫人是姨表亲。生了一子四女,五个孩子体弱多病,而且脑子都有些问题。小妾生的两个儿子倒是正常。反正,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咱就听依依的吧。以后,咱家里的孩子,无论男女,皆不得与五代以内的血亲结亲。”
老夫人道:“依依去画建筑图了,我也去琢磨找哪些人手。你忙你的去吧。出征的事更重要,务必一切小心。”
英王回聚贤院拿了些果子点心,独自去了江南院。李妈妈一见英王,赶紧行礼问安,把英王手里的东西接过来。
李夫人看到英王来了,脸上似笑非笑地:“王爷来了,快上座。您是喝茶,还是饮浆?”英王笑道:“刚在母亲那里,喝了杨七泡的擂茶,些许咸了。这会饮些蜂蜜水才好。”李夫人扶了英王坐下,让人上蜂蜜水。
李夫人问:“王爷马上要出征了,不回军中准备,怎么有空儿来我这里了?”
英王道:“我有些想你了,过来看看。你个没良心的,我都要出征了,战场瞬息万变,死生难料,你也不担心,净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来气我。”
李夫人叹口气道:“我哪敢气你,就是忧心。我们的荆儿马上议亲了,还不知道前程在哪里呢?我们最小的孩子荠儿都快该议亲了,五个孩子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呢。当娘的,哪还有心思想别的事。”
英王道:“我知道了,每次来你都是说这些。荆儿、茴儿也是我的儿子,我会不疼他们?昨日在母亲那里,听说了两个儿子与杨七合伙弄雕版印刷,我心里很高兴啊。这件事做好了,我儿的前途就有望了。”
李夫人心里想,只是因为杨七能耐,会制精盐,会养珍珠,两方合作感觉还不错。她想搞雕版印刷,也用不了多少钱,让他们搞去,让儿子们也练练手罢了。李夫人想着便道:“我就是让孩子们练练手,学习做事。做这些或许能搏个好名声,有什么前途啊!”
英王道:“朝里有人建议科考取仕,太子反对,晋王赞同。皇帝暂时没表态,但是我觉得皇帝应该是同意的,只是还在等时机。”
李夫人听这了话问道:“真得有可能进行科考取仕?原来听杨七提了一嘴,我也不信,还以为她顺口编造的呢。”
英王道:“此次南征,我军实力强劲,平南之战应该很快的。之后天下太平,要大力建设,需要太多的人才了。我儿的雕版印刷在此时出现,可是大好事。想科考的人着急买书,销路肯定不错。皇帝早晚知道这件事,朝廷也需要印书籍,印试题,印文书啊,说不得朝廷也要办一处雕版印刷局呢。大家对这事都没做过,必然向我儿这里讨教,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