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命轮运转,依依不舍 > 第63章 杨七南行 义阳问茶

第63章 杨七南行 义阳问茶

大的果子上,把上面的口拧紧。套上袋的果子,果子的外表会更鲜嫩,又能防虫咬,也不容易遭遇冰雹的袭击。

又说纸张会让杨茴向李家纸坊采购,货一到就拉到庄子上。要是忙不过来,就跟李夫人说,让其他农庄的人也跟着帮忙。每糊五个纸袋,给工钱一文。说着,就让人找来一张纸,折了个样子,接口的地方,用浆糊一糊就成了。吴娘子点点头,接过来果袋的样板。吴静在旁边点头,用笔记下来。

杨七想了想,又出了新点子。让先在裁好的纸上用刻刀镂空雕上福字、禄字、寿字、喜字,再糊果袋。这样,因为阳光照的强度不同,会在镂空部位形成色艳的吉利字。果子漂亮,再加上吉祥的寓意,那就更值钱些。

吴静夫妇想了想,杨七小姐脑子真好用,总能想出不少的点子。小小女子,比自己这个专搞农业几十年的总管都厉害。就怕忘了,赶紧记下来。

杨七把摘的西瓜送人了。晋王夫妇得了五个瓜,打开一个,又甜又沙,直说好吃。晋王妃叫杨七多送些来。杨七为难地说:“今年头年试种,还在杂交实验,没有了。明年一准给您送一大车。”晋王笑笑:“行,你慢慢实验,不着急,以后日子长着呢。”

老夫人、杨姑母、英王妃、杨芙、杨蓉、杨荞、陈氏,各得了两个瓜吃,也是赞不绝口。杨七就嘱咐,瓜子回收,明年做种。尤其是杨芙怀着孩子,又苦夏,吃什么都没胃口,吃了这大西瓜,真是舒服。杨七就许诺,每十日,让春荠庄的老吴给送几个来。只是强调瓜子要收好,全部回收,明年还要做种子呢。

几个厂长、主管,也各得了一个瓜,大家还挺喜欢的,杨七也很高兴。

六月十八,英王有一支二百人的车队,准备去江南运输夏茶。去时,装满了依依食品厂的货物。英王的二百人,可是燕兴邸的骨干,个个武艺高强,骁勇无比。杨七想跟着车队走,跟李二爷一说,李二爷也欣然同意了。

李二爷也有一支百十来人的车队,装满了从都城购置的货物,还有长青印刷厂买的各种书。李二爷的人也是本家培养的镖队成员,人人有点武艺,人人还有些不常见的绝活。混在这样两只队伍中,杨七觉得安全。

为了方便,杨七男扮女装,穿了一身白绸的圆领单层长衫,蓝色的纱裤,戴了一个轻纱幞头。嫌弃乌靴太热,穿了改良款的麻布千层底凉鞋。带了两位妈妈和红豆、绿豆,坐了她那辆特制的马车。把车篷的颜色也改了,跟车队的颜色类似,省得招人眼。

杨依依与打头的张叔商量,能否先往义阳方向行,过罗山,往余杭去。一行人用了两天多时间,到达义阳罗山脚下。张叔他们找到水源,在泉水的旁边搭了帐篷,准备在这里住下。杨七带了两个姑姑,让李二爷安排了十个护卫,一起上了半山腰,找山民们问茶。

山民日子过得苦,但都很热情,平常很难得有远客到这里。这个村叫八山村,村里的人都姓陆,算起来都是亲戚。村里有位能听懂中兴话的一个老者,叫陆元。老人家年轻时在外边行商,本来有两个儿子,在外边行商时遇到了乱兵,被杀死了,儿媳妇也改嫁了,只长子留下一个小孙子。到了年龄跑不动了,老两口领着孙子,回家乡来。

老人家告诉杨七等人,这座山很大,这村子里都姓陆,是一个祖先,后面的八座山峰都是八山村的祖业。平日族人们砍砍柴,采些药,攒差不多了,到义阳城那边卖了换点钱粮。养点鸡,养点猪,在房前屋后种点菜,将就着过日子。

杨七让人给老人家留下一些依依食品,一些常用的中成药,老人家很感动。陪着杨依依上山转,杨七拿了几种茶叶给他看,问他:“你们这山上有茶树吗?”

老人家仔细看了杨七手中的绿茶,闻了闻,又尝了尝。沉吟一会儿道:“有点像,但味道又不完全一样,我不能确定。”说着,走到一个半山腰的平台上,指着成片的植物道:“贵人请看,就是这些,我们当地人叫它毛尖木,山上有很多。这些叶片,我们村里用来当菜吃,做菜饭,有点清香味,但味道不如白菘、油菜之类的绵软好吃。”

杨七在毛尖木上采了一些叶片,揉了揉,再闻一闻,尝一下,满意的点点头。

这晚,杨七出三十贯钱给村里,向村里买了两头猪,二十只鸡,一些山菜,一些粟米。请村里各家当家的来陆元家吃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