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场一致。总体上是满意了,觉得父亲看人的眼光不错。
两家满意,李六爷火速的找人下聘礼,两家把亲订了。李家四房在两个月之后,才知道这事,全家都气坏了。
李四爷亲自上都城去问李珍:“我说老六,你可太不地道了。明知道我们家红儿在跟英王家八姑娘议亲,怎么横插了一杠子呢?”
李六爷哈哈一笑:“一家有女百家求,我儿子也到年龄了,有合适的,当然要娶妻了。四哥家既然有意,为什么磨磨蹭蹭的好几年也没有定下来。英王家都明确回信了,说两家没缘分,互不耽误,兄弟这才去问的。”
李四爷把李六爷大骂一通,李六爷也没放在心上。李四爷没法子,又派人去问英王。
英王不客气地对来人道:“本王就没见过那么不要脸的人家,啥不啥的,盯着别人家的买卖。我姑娘出身宗室,长得好,人聪明。想嫁什么人嫁不得了,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如今我们家小八已经与李家六房的李离定亲,前事就不提了。谁要再胡说八道,我可不客气了。骂敢对骂,打敢对打,有不怕的,问我母亲的龙头拐去。”
李家四房没办法,就想打杨依依的主意。一开始,李家也考虑过杨七小姐。不过,综合考虑,杨七小姐的条件不如杨八小姐。虽都是杨家的小姐,杨七生父虽有工部侍郎的实职,但爵位,有些低了。生母陈氏是农家出身,还是个填房。杨七与父母不合,过继到绝户的四房去,四房现只有个乳臭未干的弟弟,袭了郡公的爵位,没有实职,其实啥也不是。这种条件,哪里比得上英王府的嫡小姐。
不过,杨七小姐自己有能耐,在帝后与晋王面前很有面子。主要是手里有很多买卖的股份,挣得钱不计其数。现在想想,没后台的好拿捏,也许比娶杨八更划算。
李家盘算得很好,还是一幅趾高气扬的嘴脸去说事,杨依依看了就一肚子的火。她可没把陇西李氏四房看到眼里,更瞧不上他们一股低娶的模样。当场怼了回去:“就你们那种人家,时刻算计别人家的买卖,自己不上进,趴在祖宗的名望上吃老本。我就是五十岁嫁不出去,也不屑这种人家的。”
英王知道了,就寻上李家四房。明着对他们说了,杨依依是杨家的宝贝,她的婚事是家族最看重的。要是有人敢打她的主意,先问问家里答应不答应。
二月初,杨茴回到中兴城。刚去拜见了祖母,老夫人就喝令把这个不听话的小子抓起来,关到英王府春回院去。命人马上给他操办婚礼,婚期就定在二月十九的吉日。
李夫人托人去郑家驻京的宅子里说婚事,郑家把架子端得很高,说杨家不地道,耽误他们家姑娘好几年,定要赔偿十万贯的青春损失费。
媒人回来一说,把李夫人气地说不出话来。杨七也知道了,心里也生气,就对李夫人说:“男子年龄大些不防事,女子年龄大了不值钱。郑家这么不懂事,还要拿个老姑娘拉硬弓。我们就成全他们,聘礼不要了,干脆退亲吧。”李夫人有些犹豫,杨七跟她掰开讲,郑家要想退亲早退了。这是觉得郑家比咱们杨家高一头,要拿捏咱们。咱们越是在意,他们越是加码。要是真不给他们面子,他们就会让步。不然,那二十六七的老姑娘,还有什么好人家娶哟。
郑家人一收到杨家要退亲的贴子,又惊又气,直嚷着要告到陛下面前。李夫人才不怕这个,让他们随便。郑家五夫人与辜皇后家有亲,就递了进宫的贴子。
皇后听了郑五夫人的陈情,没法子,就请了英王和李夫人去问情况。李夫人回道:“回娘娘,不是我杨家要悔婚呢。实在是郑家看不起我杨家,故意羞辱我家,亲事才一直没议成。定婚时,他们家就说,杨茴的外祖家是商户,定要八万贯陪门财。我认为,现今社会,男子为尊,孩子出身全看父族,母族是其次。过继后,杨茴是弘农杨氏的二房唯一的嗣子,陛下特批的。郑家无视这个事实,索要陪门财,明明是看不起杨家。我为了促成亲事,答应给五万贯的陪门财了。可他们又要求多加聘礼,逢年过节的索要大量节礼,一副小人嘴脸,连我这个商家出身的内宅妇人,也瞧不上郑家的嘴脸。杨家一去议亲,他家就狮子大张口的,去年因为这个闹僵了。今年请人去议亲,又索要十万贯的青春赔偿费。我不服,既然看不起我家,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们家还不伺候了。之前给的聘礼就算给他们家的赔偿吧,我们也不要了,郑家人,我们也不要了。”
皇后听了这话,想了一下。对郑家五夫人训道:“你们也好意思,都是名门大族,杨家还是宗族,哪里比你们低了?你们的大族,陛下可以抬举,也可以贬低,不理你们时,你们家啥也不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