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皆为国征战,身死王事。特别加恩,保留英王爵位,世袭罔替。
杨荆投靠有功,又精通印刷术,传播文化于国有利。其弟杨茴利用经商之便,为秦军提供军粮物资有功。两功相加,杨荆加封建文候,世袭,调秘书省,任秘书大监。
杨荃投靠有功,又是科举出身,真材实学,调出琼州,到南诏大理城任总督。
杨蒿投靠有功,又是科举出身,真材实学,其姐杨依依为李家军提供军粮、医药、军资,功劳巨大,荫其兄弟,封承荫候,世袭,任礼部侍郎。
杨蕴杀灭奸臣宇文华父子,有大功。又收编流民数万,灭四支起义乱军,平江南乱匪,后主动归顺朝廷。且科举出身,有真材实学。封精武候,世袭,任户部侍郎。杨侍郎文武双全,年少有为,赐万吉公主为妻。
宇文基,世代善于营建,修运河功在千秋,任工部侍郎,特允其妻杨氏保留原县主封号。
宇文础,世代善于营建,平调匠作监主事。
张晖父子,镇守西北多年,植树造林,教化边民,又真心拥护朝廷,升任西北道大总管,封镇西候。张长逊接父亲原职,加封镇番候。
博士王咏,在国子监任教多年,任劳任怨,于国有功,主动归顺朝廷,升国子监主事。
尉迟殿臣,剿灭滇国有大功。多年驻守琼州,尽心尽力,安定南方,留任琼安节度使,封安南侯,世袭。
陈氏五兄弟,皆科举出身,有真材实学,且主动归顺朝廷,避免战争持续。陈家还为秦军提供军粮数十万担,木料数十万方。陈家长子陈秀升任河南道总督,封留余候,袭五世。陈干、陈英、陈栋、陈雄四人皆留任原职,有新功再升。
江南李家,举族主动归顺朝廷,献军资百万,精盐数十万担,粮草数十万担,于国有功。李家三兄弟自谦年龄不小,不愿任官,特准许捐正四品虚职。李大精通机关营造,继续任从四品匠作少监。李圭封靖节侯,留任南粤节度使。李璋协助有功,得家长余荫,也被准许捐个正五品虚职。
大秦新建立,社会矛盾重重。一是职位之争,二是朝廷重建,哪儿哪儿都要钱。现在有钱的都是那些大富商,李深也只能厚着脸皮跟他们要了。不过,钱也不能白要,要给那些人点好处,省得闹得不像话。
御书房中,秦元帝盘腿坐在书案后,手里拿着本书在看。书案前,太子李成跪在地上,两眼含泪:“父皇,咱们国号是秦,二弟怎么能封为秦王呢?封号同国号,臣属们岂不是以为二弟才是储君了,不如改为楚王。”
秦元帝抬眼看他:“成儿,你是我的嫡长子,秦王一母同胞的亲大哥,只要不犯大错,你就是未来的接班人。你成天闲得没事干,在那里杞人忧天,你已经是太子了,就好好做自己的事。”
太子不依,一直纠缠。秦元帝有些生气:“秦王是你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个封号你都容不下,实在是小肚鸡肠。这次起事,凤儿功劳最大,他救过为父好几次,功大,大不过救驾。我还要封他为天策上将,统领十六卫。你三姐功劳也大,大秦天下,有她一半,她是女子,只得了个公主的称号,不是也没如你一样争竞。我这个女儿军功赫赫,将来是要进功臣阁,与一众男将军并列。”
太子抹一下眼泪,愤愤不平地走了。隐在暗处的平阳公主不好意思地进屋,跪坐在书案前面。秦元帝问:“平阳,你也嫌位份低了?”
平阳公主连忙摇头:“没有,我是女子,加封了平阳公主,已是位高权重了。父皇还让我家相公在兵部任了尚书的高职,我的两个儿子也加封了郡王,还要怎么样呢?”
秦元帝点点头,还是平阳懂事。他纳闷:“那你来是做什么?就是为了看看父皇。我可是知道你的脾气,这幅表情,一准是有事求朕。”
平阳公主赶紧说:“起兵那年,没有军资,我绑架了一批贵族子弟,让他们家长高价来赎人,收拢一笔钱,许诺要是大事成了,双倍返还。儿臣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秦元帝叹口气:“朕没钱,哪儿哪儿都要钱。反正那些人也不敢跟咱家要账,你就别管他们了。”
平阳公主道:“那些人家都是巨富,也不差钱,改朝换代了,他们也需要重新弄些政治资本。儿臣到是有个想法,反正我那些弟弟们都封了王,后院也要进些新人。选谁不是选,就跟当初出钱的那批人家说,朝廷一时困难,短期内钱是还不上了,可以在家族中选一名条件好些的女子,进王府当侧妃或贵妾。”
秦元帝挑眉,想了一下,举手之劳,还显得皇家说话算数。点点头,这样也行。
平阳公主又道:“不过,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