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虽会些骑射,可一个二百斤大胖子,在武道方面不好表现,什么样的好马能驮得住他的体重?太子又厌烦他,也不肯让他过多参与处理朝政。他想在皇帝面前出风头,在学问上动动手脚,不是顺理成章嘛。”
如意脸色稳定下来:“我懂母亲的用意了,把书稿给魏王,让他编纂一下,以个人名义出版,献给皇帝,皇帝肯定高兴。魏王得宠,再表现出色些,皇帝说不定真会改立为储君,可这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啊?”
杨姑姑叹口气:“魏王为人骄横,自视甚高,不肯听国舅的摆布,孙国舅不大喜欢他。此人还心思狠毒,容不下人,与众臣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他要当上新皇,其他的兄弟姐妹估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众臣也不会服气。皇上虽然厉害,喜欢乾纲独断,也要照顾文臣武将的想法。而且手心手背都是肉,自然希望所有孩子都能保全。如果太子与魏王拼得两败俱伤,那么晋王就有可能上位了。他跟你们姐妹交好,要是能把这人推上储君之位,对娘娘最有利。”
如意总算明白了,母亲做事都是往远布局,不是她自己说破,自己想破头也费解。杨姑姑笑笑:“郡主还交待,娘娘年龄还小,一时想不周全也正常,千万不要妄自菲薄。随着年龄增长,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思想就会更成熟。”
如意又叹气:“要是皇帝驾崩,我一个后宫才人,没有子嗣傍身,不是殉葬就是出家守节。晋王都娶了正妃,王府美人一大串,就算晋王以后当了皇帝,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杨姑姑道:“这个郡主也料到了,让娘娘不要灰心,娘娘现阶段还要谦虚谨慎,少往皇帝跟前凑,也不要与别的妃嫔争宠,只管与晋王和几个公主保持好关系。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只要娘娘想,郡主说天若不成全,她便是逆天而行也要试上一试,才算不枉当人家的娘。”
高昌几次大败,一年之后,最终灭国。皇帝大胜凯旋,举国欢腾。皇帝祭奠烈士,封赏功臣。这次高昌之战中,大将侯举昌立了大功,不过他贪功又贪财,杀良冒功,向地方豪绅索取重金,还盘剥投降的百姓。皇帝不喜,着人调查后,把他下狱。太子进言,侯将军与国有功,玄武门兵中变立了首功,征吐谷浑也是立下大功,击高昌国更是先锋,虽犯下大罪入狱,不如判他功过相抵,降职罚金处理的好。皇帝给太子面子,也没真想要侯将军的命,就同意了。
皇帝趁着兴头,又大封六宫。他心里厌烦吴氏女,别人最少也普晋了一级,只有吴才人一个人没有得到封赏,如意在住处哭成泪人,心里恨透了皇帝。
金阳郡主给杨淑妃和韦贵妃送了大礼,让她们想法子把如意调到皇帝身边当个女侍。两位妃子暗暗冷笑,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啊,吴如意就算到了皇帝身边,也只有被嫌弃的份。不过,也没有人嫌钱多就是了,她要去自讨没趣,就顺了她的心意吧。
杨妈妈传达了郡主的意思:到皇帝身边看他如何处理朝政,光是书上的学问不行,纯粹纸上谈兵,到褃节处就不中用了。
魏王虽心狠脸皮厚,倒也有几分真才实学。从文学馆里抽调了一些能人,成立了一个编纂组,在《大秦广地志》原书稿的基础上,认真地查找资料,有的还进行实地核查测量,把许多谬误之处都改了,有些疏漏之处也一一补齐。当成书递还金阳郡主的时候,杨七与相里深看了,也由衷佩服魏王的能力。安排印刷厂用雕版印刷了几千册,没收印刷费,还帮忙推广扬名。
这天大朝,魏王向皇帝晋献了一本书,名为《大秦括地志》。皇帝看了大喜,对魏王更加喜欢,赏赐了很多金帛,还在洛阳赏了一个上好的园子。太子见父皇的举动,当时脸色就发黑了。皇帝得意过了头,又太刚愎自用,犯了大忌,尤不自知。种种不均衡,这就为以后太子谋反埋下了导火索。首一条,子女中不做平衡,兄弟姐妹间都不服气。魏王风头太盛,不光太子忌惮,几个皇子也是恨的慌。都是亲生儿子,父皇也是太偏心了。第二条,后宫中不立皇后,四妃拉扯,没有主心骨。自己又国事繁忙,很多事处理不当。第三条,大臣中,偏爱功臣,内外异法。
这一年,发生了太子谋反案件,导火索就是太子派人刺杀魏王未遂。皇帝夸魏王能干,太子不服,就诘问:“父皇,您干嘛总夸魏王。老四虽然会点骑射,体重二百斤的大胖子,马都骑不住,进宫走个路都喘气,这样的人能上战场杀敌吗?老四管理朝政也没有什么特色呀,父皇征高昌,大秦这边也暴发了西北大旱,湘西疫情,滇地叛乱,他都知道,也没见他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要论文采,老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