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不德》
作者: 刘智航
知德之不德之
为不德之下也
不知之德之
为德之上上也
知德之德之
为德之上也
不知之不德之
为不德之下下也
应取德而去不德
学而用之为美
学而不用之为不美
应以学触思以思触心
以心触德以心触行
运德运行兼备也
如顺风乘舟,以风推舟,
有为大用也
于人世为高尚也。
在浩瀚的哲学海洋中,每一部作品都是思想的灯塔,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刘智航先生的《德与不德》便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哲学佳作。这部作品以简练而深邃的文字,探讨了“德”这一永恒的主题,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人性、道德与社会和谐的美好世界。
一、知与不知:德之双翼
“知德之不德之,为不德之下也;不知之德之,为德之上上也。”开篇便以对比的手法,将“知”与“不知”引入对“德”的讨论中。在刘智航先生的笔下,“知”与“不知”并非简单的知识有无,而是对“德”的不同理解和境界。
“知德之不德之”,是指那些虽然认识到“德”的重要性,却在实践中未能坚守或未能充分展现“德”的人。他们或许明白“德”的意义,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被归为“不德之下”。而“不知之德之”,则是指那些虽然没有明确意识到“德”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实践着“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刻意去追求“德”,但他们的行为却完全符合“德”的标准,甚至超越了世俗对“德”的理解,因此被尊为“德之上上也”。
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德”的实践意义,也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真正的“德”,不仅在于内心的认识,更在于外在的行为表现。
二、德之上与下:境界的划分
“知德之德之,为德之上也;不知之不德之,为不德之下下也。”接下来,刘智航先生进一步将“德”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
“知德之德之”,是指那些不仅认识到“德”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坚守并充分展现“德”的人。他们明白“德”的内涵,更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因此被归为“德之上”。而“不知之不德之”,则是指那些既没有认识到“德”的重要性,又在实际生活中违背“德”的原则的人。他们或许从未思考过“德”的问题,但他们的行为却与“德”背道而驰,因此被归为“不德之下下也”。
这一划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德”的多样性,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德”的敬畏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学与用:德之实践
“应取德而去不德,学而用之为美,学而不用之为不美。”刘智航先生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取德而去不德”,是道德实践的前提。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选择符合“德”的行为,摒弃违背“德”的行为。而“学而用之”,则是道德实践的关键。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德”的认识上,更要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美”的。
同时,刘智航先生也指出了“学而不用”的危害。如果一个人虽然学习了“德”的知识,但却没有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四、思与心:德之源泉
“应以学触思以思触心,以心触德以心触行。”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与思考、心灵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是思考的起点,思考则是心灵的觉醒。当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时,要用心去思考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心灵则是道德的源泉。当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去体验生活时,我们会发现“德”无处不在。它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动力。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敏感,让“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五、德与行:和谐社会的基石
“运德运行兼备也,如顺风乘舟,以风推舟,有大为用也;于人世为高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