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被赶鸭子上架,还是有点手忙脚乱。
好在吴辉家的并甄氏从前的陪房都在,再加上段姨娘和那位吴奶奶提点,倒是没出什么错。
“云妹妹真了不起,满京城也挑不出一个像你这个年纪就管理家务的小姐。”
湘云抽空回甄家,正好遇见放假回来的甄宝玉。他就笑着道。
“别提了,这样一来,我都不能经常来陪外祖母了。”湘云嘟嘴道:“也就这两天没什么节日,不用各处走礼,我才得了空。”
甄老太太笑道:“没事儿,两家离得也不算远,你就住在这儿,白天我派车送你去保龄侯府,晚上再去接你。”
“哎呀,那云妹妹倒像是去保龄侯府当差的。”甄宝玉笑道。
湘云也笑起来,“那也太折腾了,就这样吧,闲了我就来住几日。”她抱住甄老太太撒娇,“您可一定要想云儿啊!”
甄老太太哈哈大笑,“你跟你表哥学的,愈发会撒娇卖乖。”
甄宝玉立刻喊冤,“我什么时候撒娇卖乖了?”
“你小时候的事儿你都忘了?”甄老太太瞥他,“也就这两年才好些了。”
甄宝玉不好意思的抿抿唇,嘟囔道:“小时候的事情,就别提了么。”他又凑到甄老太太身边问:“祖父怎么一个人去庄子上住了?你们吵架了?”
甄老太太敲他脑壳,“又胡说!”
湘云偷笑,却也好奇地看向外祖母。听说甄老太爷二月就去庄子上了。
“他是去种田的。”甄老太太笑道:“忙得很呢。他找了几个会种番薯、马铃薯的人,要在我们家的庄子上试种。”
湘云若有所思。
“祖父那么大年纪,还真的下地干活啊?”甄宝玉皱眉。
“放心,庄子里那么多人,累不着他。”甄老太太道。
甄宝玉不解:“种这些有什么用?”
“那用处可大了。”甄老太太和湘云异口同声。
甄老太太就看湘云,“云姐儿,你说有什么用?”
“如果番薯和马铃薯能大面积试种成功,就可以推广开去,这样百姓们就多了两种粮食。”湘云道,她不得不承认,甄老太爷是个很有眼光的老人家,他知道这比朝堂那点勾心斗角重要多了。
湘云对种田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番薯、马铃薯容易种。但她庄子上去年的收成也就一般,而且番薯的甜度和大小远不及她在现代吃的。
所以她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推广这两种作物,如今有甄老太爷找了懂行的人来,这件大事说不定真的能成。
甄宝玉想了想,也明白过来。
“这事儿倒是应该父亲来做,父亲是粮道,对这些更了解。”
“先种出来,下一步就是你父亲擅长的了。”甄老太太笑道,如果这两种作物真的那么好种,下一步就是推广到其他州县。
因为这件事,甄宝玉回了书院,还借了几本农学相关的书来读。
他这才知道农学的基础是地理,又去看地方志、游记等书。
这些比四书五经有意思多了,也有用多了。如果让他来设计科举考试,就别写什么八股策论,考考这些才是要紧,懂得了各地地理环境和民生民情,才能更好的做个地方官。
这日,书院的几个朋友一起去书坊买书,出来后在附近的茶馆喝茶,甄宝玉就聊起了自己的想法。
他这个年纪,这个身份,说话没那么多顾忌。
在座的几人除了贾宝玉,另外几个都听的暗暗摇头。国舅爷就是了不起,还没参加童子试,就已经看不上科举了。
也有人忍不住出言反驳,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才是治国要领。其他的都是杂学,更有人抬出孔子,樊迟问孔子稼穑之事,都被孔子说成“小人”。
甄宝玉:“……”
甄宝玉被说的哑口无言,贾宝玉虽然对圣贤之书不感兴趣,但对种地的学问更不感兴趣,也劝甄宝玉不必在这种事上下功夫。
甄宝玉更加茫然,也不回书院了,而是骑马往庄子上去。
第52章 又有新变化
甄老太爷见宝贝孙子大晚上过来, 还以为书院出了什么事儿。
听他问出心中的疑惑,不由哈哈大笑。
圣贤书要读,但不能读死了。朝廷需要各种各样的官员, 负责礼乐教化的, 会治理河道的、懂得农桑稼穑的、还有会天文历法的。
所以,学这些总归是没有坏处。只是不可因为这个耽误了正经书,圣贤之书是这一切的基础, 否则学了杂学也可能用到歪门邪道上去。
也正因如此,科举才以经义八股策论为主,朝廷以为这样可以选拔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