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任何位份,可见皇上对她的兴趣不大。
贾母就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多亏了有皇后娘娘照应。我竟然一直不知道,也没来道谢……”
“咱们是老亲,互相照应是应该的。”甄老太太笑道。
郡主也道:“是啊,老太君不必客气。”
贾母道:“话是这么说,但该谢的一定要谢,回头请老亲家到我们家听戏。”
甄老太太笑道:“行啊,到时候叫上云姐儿,她和你们家那几个姑娘关系好,去你家玩一定要把她带上。”
“好好好,我那几个孙女也整天惦记着云姐儿呢。”贾母笑道。
两位老人家又轻松地聊起家里的孙子孙女们,贾宝玉和甄宝玉在书院也是互相照应,因为甄宝玉成绩好,自理能力也强一些,照顾贾宝玉的时候更多。
贾母不免又是一番道谢。
贾母回家后,把元春在宫里的境况和贾政、王夫人说了。
要在从前,贾元春得了宠幸,他们肯定是高兴的。
但现在偏偏是最尴尬的情况,贾元春成了铁网山事件中的一环。就算皇上知道她是被迫的,心里肯定也存着芥蒂。
从之后皇上对荣国府的态度也能看出来,在他心里,宁荣二府还是太上皇的人。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没处置贾元春就已经不错了。
至于甄凌在中间出了几分力,却不好说。
皇上估计只是把贾元春忘了,或者是不屑于处置她这么个废掉的棋子。
但该谢甄家还得谢,贾元春要想在宫里过得好,能指望的只有皇后了。
但荣国府也不敢指望更多,通过铁网山一事,大家的知道当今这位不是任人摆布的性子。连太上皇和太后都控制不了他,皇后妃嫔们就更不可能了。
贾母就跟二房两口子说:“大姑娘的在宫里过得如何,一是要看她自己的造化,二也就指望咱们家的表现了。”
如果宁荣二府够听话,子孙够争气,老老实实效忠新皇。贾元春在宫里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贾政心里苦,他倒是想好好表现,可他能力就在这摆着,从前有家族撑腰,在太上皇一朝也只升了员外郎,如今旧勋失势,他能保住这个员外郎的位置已经是万幸了。
贾政最近时常想起早逝的贾珠,若他还活着,如今应该也是和史鼎类似的文官,家里也能多个依靠。
如今第三代里贾琏是个拿不出手的,贾珠不在了。只能指望宝玉和贾环。
贾宝玉在书院里不用他操心,他就开始管束贾环。
赵姨娘见此还挺高兴的,毕竟从前只有贾宝玉有这样的待遇。
湘云得知外祖母要带自己去荣国府玩一日,就知道是两家有正事要说。甄家今年没事是不愿和京中这些权贵走动的,就怕这些人家求他们捞人。
甄老太爷还是大部分时候住在庄子上,甄老太太偶尔过去陪陪老伴儿。
京城各处人情往来都是郡主在负责。
湘云也有几个月没去贾府了,这次去又带了不少吃的玩的。
姐妹们就聚到林黛玉屋里,林黛玉和探春想写诗,湘云如今可没有红楼里云妹妹的才华,她的水平也就勉强不拖姑娘们的后腿。
湘云倒没觉得这有什么,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的玩的开心就行。
只是少了两个重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大家写起诗来,终究没书里那么有意思了。
湘云就好奇地跟探春打听了一句,“姐姐可知道薛家如今怎样了?”
“年前姨妈带着儿女回金陵了,说是姨妈的陪嫁庄子铺子都在金陵,再加上在那边住着习惯了。”探春说着叹了口气,“走之前来向老太太太太辞行,那宝姐姐比上回见瘦了好些,母女二人头上也素净得很。”
湘云也不由叹息。
探春道:“依我看,他们回了金陵才艰难呢,薛家大部分人都在那边,还不得骑到他们头上?”
湘云点头,“就算不欺负他们,他们看着其他几房风光,心里也不好受。”
“姨妈如今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宝姐姐嫁个好人家了。”探春道。
黛玉冥思苦想的写好诗,转头听见湘云和探春聊八卦,就哼道:“你们两个倒操心起宝姐姐的婚事了。快来写诗!”
“我的诗少一首多一首的也无所谓,”湘云笑道。
对于黛玉来说,写诗是享受,但对她这种俗人来说,写诗就是社交手段的一种。
林黛玉看看面前这几个俗人,不由想起在书院读书的宝玉。要是他在就好了。
上房内,甄老太太、贾母、郡主、王夫人四人打起了牌。
甄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