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宝玉这次来江南的表现超出了林如海的预期。他之前从别人口中得知,荣国府那含玉而生的哥儿性情有些乖张, 并不是一心读书上进之人。林黛玉回来也说二哥哥整日和姐妹们混在一处, 被送去书院一百个不愿意。
故此,听说贾宝玉回乡参加乡试, 林如海父女都有些意外。还只当是贾政逼着他来的。
直到见了贾宝玉本人,林如海发现这小子并非不学无术,文章写的虽然少了几分章法,文辞也算通顺,就算今年不中,如此准备下去,下次也有希望。
但相比之下,贾宝玉的底子就没有甄宝玉和洪哥儿的扎实,林如海也看了这两人的文章,大加赞赏。
他虽为江苏布政使,却无权插手乡试。只能稍微提点几句。
林如海走后,甄宝玉和洪哥儿又复习了两日。便到了考试的日子。
两人在乡试的考生中,年纪都算小的,在贡院外等候时,就很显眼。
还好这边没多少人认识这两位大有来头,否则定然要上来结交一番。
孩子们在男方考试,京城的大人们比他们本人还紧张。
保龄侯府,三天乡试,段姨娘就在佛堂里呆了三天。
要不是湘云亲自去把她拽出来,她恨不得连饭都不吃。
“洪哥儿身体受不受得住我不知道,姨娘这样下去,肯定受不住。”湘云让厨房* 做了些甜的点心,段姨娘吃了能安抚情绪。
段姨娘倒不是怕洪哥儿考不中,只是怕他坚持不下来。
这时候不仅拼脑力,也拼体力。段姨娘听说许多考生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
洪哥儿小时候身体不好的那些事让她心里有了阴影,越想越担心。
湘云也担心,但他就跟段姨娘说:“咱们洪哥儿胜在心态好,他从小经历的多,见过皇上,办过丧事,小小年纪最是老成持重的。对他来说,一场乡试又算得了什么?心态放松,身体也就不会太差,就是写几篇文章罢了。”
段姨娘听了,这才稍稍放下心。
与此同时,甄家也在为甄宝玉担心。
郡主连着两天都没睡好,一会儿梦见甄宝玉考中了,一会儿梦见他落榜。
正好到了要进宫请安的日子,甄凌见母亲如何,便知是为了甄宝玉担心。
“就算这次不中也没事儿,原回国子监读书就是了。”甄凌道。
“你不知道,他很不喜欢去那地方。”郡主压低声音道。
国子监的条件和风气甄凌也有所耳闻,就叹了口气。
这时,小太子跑了进来,郡主还没来得及请安,他就一头扑进外祖母怀里。
郡主把他抱起来,逗弄起外孙,紧接着公主也跑进来,拉着郡主的衣袖,也要外祖母抱抱。
因为每个月都能见几次郡主,两个孩子对外祖母并不陌生。
郡主看着两个小家伙,乐得嘴都合不上,也就暂时忘了远在江南的甄宝玉。
几个小少年参加完乡试,回家沐浴休整了两天,族人们就陆续上门。
甄宝玉跟着几个甄家旁支的长辈去巡查甄家在金陵的店铺田庄。洪哥儿则是趁机处理起史家族中的一些任务。
只有贾宝玉最清闲,他不是贾府未来的继承人,又住在林家。贾家的人不好上门。
他就整日和林黛玉一处玩笑,仿佛还是那个不知世事的宝二爷。
转眼到了发榜这日,甄宝玉拉了洪哥儿亲自去看。
贾宝玉不敢去看,只派了小厮去。
甄宝玉和洪哥儿两个个头不高,被挤在后面,还是林家的小厮一眼看到了二人的名字。
“小侯爷第二,甄二爷第三!”
甄宝玉和洪哥儿闻言,第一反应是他俩名次挨着!
还没高兴地庆祝一番,旁边已经有许多人凑过来,想问那个是小侯爷。怎么不知道今年还有侯爷下场。
还有那甄家二爷,莫非是皇后的娘家人?
洪哥儿和甄宝玉怕被围堵,忙在小厮的保护下溜了。也没顾上关心贾宝玉的成绩,晚上才知道,贾宝玉没中。
二人次日就去林家安慰贾宝玉,贾宝玉笑道:“大概是因为我打心底里不喜欢这些书,才考不中吧。”
甄宝玉很有发言权,“我也没喜欢到哪儿去。”
洪哥儿赶紧拉拉他,这话似乎并不是在安慰人。
好在贾家也没指望贾宝玉这次就能中,满打满算,他认真读书也没两年。
林如海又专门写了封信给贾政,让他不要苛责孩子,江苏乡试本就难,考不中也很正常。
三个小少年回到京城时已经是冬天了,贾宝玉在家过完年继续去国子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