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冬)**
宜昌石牌要塞的峭壁高耸入云,在迷蒙的江雾中显得影影绰绰、若隐若现。搜索本文首发: 看书猴 kanshuhou.com林墨小心翼翼地操控着他的菌丝,那些纤细而坚韧的丝线如同有生命一般,紧紧地攀附在潮湿的岩缝之间。它们艰难地蠕动着,一寸寸地向前推进,最终成功地将最后一批磺胺药箱推到了岸边的驳船上。
此时,一层薄薄的功德光幕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地浮动着,上面闪烁着一行行神秘的文字和数据:“长江菌脉网完整度 63%,检测到宜昌水道异常代谢物。”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
就在三天前,当武汉不幸沦陷的时候,无数共生体孢子被深埋在了江底。这些小小的生命如今正顺着暗流悄悄地向三峡方向迁徙。它们一路前行,在青滩险礁之间逐渐集结起来,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防疫长城。然而,谁也不知道这场无声的战争究竟会走向何方。
突然,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宁静。只见船工老周一瘸一拐地狂奔而来,他的脸上满是惊恐与焦急。待到近前,人们才发现他那原本就受伤的脚踝己经溃烂不堪,黄色的脓液不断从伤口处渗出来。原来,这是日军最新投放的一种极其恶毒的糜烂性毒剂所造成的后果。
林墨见状,毫不犹豫地伸出菌丝,迅速刺入老周的伤口之中。随着菌丝的深入探索,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毒素竟然含有能够抵抗雄黄的成分!要知道,在古老的《神农本草经》里可是明确记载了解除此类毒性的古方啊,但此时此刻,这些曾经屡试不爽的方法却统统失去了作用。
---
沈清秋面色凝重地站在石牌要塞地堡那昏暗而局促的空间里,熟练且迅速地架设着一个临时实验室。这个小小的实验室虽然简陋,但却承载着拯救无数生命的重大使命。
在一台精致的德制显微镜旁,沈清秋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载物台上的景象。只见那糜烂毒素样本犹如一群贪婪的恶魔,正疯狂地吞噬着肉灵芝菌丝。这些原本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菌丝,在毒素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突然间,沈清秋像是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一般,猛地伸手扯断了自己的发髻。随着头发散落下来,一根藏在发髻中的银簪也露了出来。她小心翼翼地打开银簪,里面竟然隐藏着一卷微缩胶卷!
当胶卷在特殊的设备下展开时,一段令人震惊的信息呈现在眼前:日军竟在荆门地区秘密培植一种具有极强抗药性的霍乱弧菌,并给它取了个可怕的代号——“菊水二号”。这种细菌一旦被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沈清秋深知时间紧迫。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决定采用三峡地区特有的金丝楠木炭来过滤毒素。于是,她匆忙地起草了一份电报稿,详细说明了所需材料和应对方案。然后,她轻轻地将这份电报稿塞进一只训练有素的信鸽脚上的金属环内,放飞了这只肩负着重任的信鸽。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阵阵震耳欲聋的江防炮声。猛烈的炮火照亮了整个夜空,惊得满山的寒鸦纷纷飞起,发出一阵凄厉的叫声。然而,这喧嚣的战火并没有让沈清秋分心丝毫,她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那些岌岌可危的实验样本上。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一个角落,三天前从武汉紧急撤出的《本草纲目》原版刻板正静静地浸泡在一池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硫磺水中。这些珍贵的刻板由上好的楠木制成,其纹理细腻如丝,仿佛能够吸纳世间万物之精华。而此时,楠木所吸收的千年药香成为了对抗这场灾难的最后一丝希望。
---
小石头身背竹篓,艰难地在巫山栈道上攀爬前行。篓子里装满了新鲜采摘的君迁子果实,这些紫黑色的果子在绝壁上呼啸而过的罡风中微微颤动,不时泛起神秘的紫光。
他手持采药刀,熟练地劈开岩黄连的根茎。就在这时,一道亮光忽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定睛一看,只见石缝之间竟然镶嵌着半块汉代“医工”铜盆。据传闻,这可是当年张仲景的后人为躲避灾祸而逃入蜀地时不慎遗落的珍贵制药器皿啊!
好奇之下,小石头凑近仔细观察,发现铜盆底部还残留有一些早己干涸的药渣。当他轻轻触摸那些药渣时,一股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经过一番辨认和思索,他惊讶地意识到,这些残存的药渣似乎有着神奇的药效,居然能够有效地抑制糜烂毒素的蔓延。
正当小石头沉浸于这个惊人的发现之时,一声焦急的呼喊打破了宁静。“小郎中!不好啦!鬼子的搜山队己经快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