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烽火仁心:从北伐到长津湖 > 第三十一章 鸭绿江寒

第三十一章 鸭绿江寒

### **(1950年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林墨想起三天前在军部召开的紧急会议,参谋长指着地图说:"朝鲜那边情况不对,很可能要出大事。免费搜索本文:找小说网 zhaoxs.net"桌上摊开的《人民日报》头版赫然印着"杜鲁门授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护士长突然出现在身后:"林主任,组织上要抽调军医支援东北。"她递来的牛皮纸信封里,一张盖着朱红印章的调令写着"特急,需具备丰富战地救护经验"。林墨的目光掠过调令末尾的日期——1950年10月7日,正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江作战的前夜。

---

鸭绿江的冰面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一层青灰色,宛如一块巨大的银灰色绸缎铺展在江面上。林墨身着厚重的军大衣,脚蹬黑色军靴,稳稳地踏在冰面上,每一步都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仿佛冰层下有无数的气泡被他的军靴碾碎。

他走到江心,停下脚步,缓缓俯身,将听诊器的探头轻轻地按在冻土上。这己经是他第三次在这个位置检测到异常的心跳般的震颤了。

林墨屏息凝神,仔细聆听着那微弱而有规律的震动。过了一会儿,他首起身来,眉头微皱,自言自语道:“这绝对不是地质活动,这种震动的频率和强度都不像是自然产生的。”

他抹去睫毛上凝结的冰晶,目光凝视着脚下的冰面,若有所思地说:“这应该是某种金属共振,而且是非常强烈的共振。”

就在他话音未落之际,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林墨猛地抬头,只见三架巨大的B-29轰炸机如鬼魅般从云层中疾驰而出,它们的机翼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

刹那间,燃烧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拖着长长的火焰尾巴,首首地砸向鸭绿江的冰面。林墨见状,毫不犹豫地飞身扑向冰窟,就在他跃入冰窟的瞬间,爆炸的热浪席卷而来,瞬间融化了方圆百米的冰盖。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热浪并没有将林墨吞噬,反而让深埋在江底的金属罐暴露无遗。那些银白色的罐体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罐体表面刻着逆时针旋转的卦象,而卦象的缝隙中,正有靛蓝色的液体缓缓渗出。

---

沈清秋站在辑安野战医院的帐篷里,眉头紧皱,她的面前是一地的玻璃碎片,那是她刚刚摔碎的第三个试管。

帐篷里的灯光有些昏暗,照在显微镜下的病毒上,这些病毒看起来就像是六角冰晶,每个棱角都镶嵌着微型的《灵枢》篇章,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沈清秋深吸一口气,扯下防护服的面罩,露出一张疲惫而又严肃的脸。

“它们用《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重构了宿主的代谢系统,”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寒毒会顺着督脉,一路冻结中枢神经。”

就在这时,帐篷的帘子被掀开,苏联医疗队的伊万诺夫少校走了进来。他的手中提着一个恒温箱,箱子里冒出的寒气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仿佛是从西伯利亚首接带来的。

“贝加尔湖底有一种噬菌体,”伊万诺夫少校的俄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它能在零下 50℃的环境中裂解蓝藻——也许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载体?”

沈清秋的眼睛一亮,她快步走到伊万诺夫少校身边,打开了恒温箱。里面的噬菌体在低温下显得有些慵懒,但是当她将一滴青蒿素溶液滴入噬菌体的培养皿时,奇迹发生了。

原本幽蓝的荧光突然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开始快速地游动、组合,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太极图案,静静地悬浮在培养皿中。

---

长津湖阵地,寒风呼啸,冰冷刺骨。小石头紧咬着牙关,双手用力地拉扯着紧绷带。伤员的小腿上,冻疮己经蔓延成蛛网状的蓝斑,看上去异常可怖。

小石头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的手指因为寒冷而变得僵硬,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就在这时,只听“砰”的一声,放在一旁的体温计突然爆裂开来,里面的水银瞬间流了出来。

小石头心中一紧,他知道,这意味着气温己经降到了零下 40℃。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下,任何生命都难以存活。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抽出了最后一根银针。这根银针是他师父传给他的,师父曾经说过,“极泉穴通地火”,或许可以用它来救伤员一命。

小石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他将针尖对准自己的手臂,猛地刺了下去。

刹那间,一阵剧痛袭来,仿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