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56章 诸葛亮

第156章 诸葛亮

且新败之后仍能重整旗鼓,足见其英雄本色;面对虞翻质疑刘备能否抵御曹操,他反问道:“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乎?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一番言论,有理有据,铿锵有力,令江东群臣哑口无言。

最终,诸葛亮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

他与周瑜共同策划了赤壁之战,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用铁链相连的弱点,采用火攻之计。

为了确保火攻能够实施,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借东风”,虽有后人认为这是小说中的艺术加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对气象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无疑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军,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扭转了刘备集团的命运,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外交才能。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迅速扩张势力。,p^f′x·s¨s¨..c*o¨m?

他们先夺取荆州南部四郡,随后西进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成就霸业的理想之地。

然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先以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为名进入益州,然后寻找时机夺取益州。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留守荆州,负责筹集粮草、训练军队,为刘备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成功占据益州。

入主益州后,诸葛亮面临着诸多挑战。

益州的政治局势复杂,本地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原刘璋旧部与刘备集团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以“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为原则,制定了《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基本法典,它打破了益州豪强的垄断,建立起公正严明的法治体系。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依法惩处;对于遵守法律、有才能的人,则给予重用。

通过推行《蜀科》,诸葛亮整顿吏治,使蜀汉的政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他兴修水利,主持修复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广蜀锦织造技术,鼓励百姓从事纺织业,蜀锦成为蜀汉的重要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加强商业管理,促进商品流通,使饱受战乱的益州逐渐恢复生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

在南中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尖锐,当地豪强与少数民族部落时常发动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孟获等部落发动大规模叛乱,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后方安全。

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

在南征过程中,他七擒七纵孟获,每次擒获孟获后,都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放他回去重新组织军队再战。

孟获起初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轻敌,不服气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经过多次较量,他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胸襟所折服,最终心悦诚服地表示:“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仪,直如此无羞耻乎?”

从此,南中各族对蜀汉政权心悦诚服,南中地区得以稳定。

诸葛亮还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治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蜀汉稳定了大后方,也开创了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

诸葛亮深受感动,跪地泣拜,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此,他肩负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使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北伐征程。

为了实现北伐目标,诸葛亮厉兵秣马,积极筹备。

他首先对蜀汉军队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和训练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军事器械,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一种运输工具,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轻松运送粮草,解决了蜀汉军队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

此外,他还创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