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星象家测字,他写的是一个“袁”字。星象家说:“此字是喜字头,哀字尾——”还没说完,袁世凯恶其言太不吉祥,不让他再说下去,又将其招入密室,命其再占文王课。卜算的结果是:姜太公80遇文王之象。袁世凯以为这是暗示袁氏天下只有80年,心甚不乐。其实这个星象家也真非凡品,算得甚是“灵验”,前者是欢欢喜喜坐基等朝,悲悲哀哀下台结尾;后者80年也没有,只当了83天皇帝,前后相应,没有什么误差。
注重细节,记忆超强
我们常说待人接物要注重细节,袁世凯在这方面毫不逊色。
袁世凯出身卑微,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也就是连“学”都没有“进”过,但他最终位列军机,爵封宫保,在有清一代的汉臣中,以他的出身做到这一地步是绝无仅有的。他初出茅庐的时候,谦卑下抑,感人至深。可一有小权就耍权弄计,飞扬跋扈。在遭人嫉恨算计之后,却又幡然变计,尽改前辙,以谦下待人为能事。即使后来他官封督抚,仍谦恭得不近
常情而近乎谄媚。他也练就了一番圆融通透的交结手段,使得任何权位不如他的人都受宠若惊,而权位高于他的人则心胸舒泰,极为受用。至于权位和他相当的人物,只要有可能,他也绝不放过任何示好的机会。他赢得别人好感的秘诀在于“以小见大”,以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来打动人心。
袁世凯记忆力惊人,对人名地名和别人的性情喜好天生敏感。任何人,哪怕和他只有一面之交,多年后袁世凯还能一见面就叫出人家的名字,道出别人的籍贯郡望,甚至当年见面的某些细节。这等本事常常让与袁结识过的人心中暗暗吃惊,既感到受尊重,又觉得此人精明不可欺。他对自己倚重的各种关系人物的性情爱好也摸得熟透。像吃饭这样的小事,他在家吃饭吃到一个红烧大蹄膀,会吩咐侍从端一碗送到冯国璋家里,交代说:“大总统用饭时,想起这个菜冯将军也爱吃,所以送过来让将军尝一尝。”甚至他早上吃个奶酪,也会吩咐送一份到冯国璋家里。有这样的上司,部下只要有点血性,谁还不心怀感激?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袁世凯的顾问莫理循和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都提到袁世凯是一个很有修养、待人亲切的政治家,因为他不管多忙,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总是能够一口叫出这些外国人的英文名字,开心地和这些客人回忆曾经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袁世凯对外文一窍不通,记住这么多彼此相差无几的外国人的名字和面孔而不混淆,这一点殊为不易,换了别人恐怕就做不到。这些外国人见惯了顽固排外的清廷大臣,忽然碰到这样一位对他们念兹在兹的可人,心中的新鲜感和对袁的好感自不待言,所以他们总是在不违背自己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予袁世凯以支持,他们相信袁世凯是他们真正西方意义上的“朋友”——可以在彬彬有礼地做朋友的同时,赤裸裸地争夺利益,面无愧色地做各种上不得台面的交易。这一点却的确是袁的特长。
其实,政治家中博闻强记、精力过人的人很多,但如何将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派上最佳的用场?袁世凯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在见面的时候一口叫出人家的昵称,有时比脑子里装一堆军国大事还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在你心中至关重要,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不二法门。而在一般交往中,将和他人相关的细节记住并让别人知道你记住了,那么他无法不被你的“深情”所感动。做到这一点难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有心。
对于那些地位比自己卑微的人,绝对不能有所轻视,对高高在上的人来说只是一颗小石子的小事,在别人心里却可以激起千重巨浪,因为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所以,种下一点点轻视,可能收获如山的路障;而撒下一点点尊重,则常常收获千钧的感激和意想不到的厚利。
袁世凯和慈禧太后的大管家李莲英是结拜兄弟,按道理有此内应,他对一般的内廷太监就没什么好巴结的了。但袁世凯不同一般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手里握了王牌,就看不上小牌。他是一个优秀棋手,每一个棋子他都能派上用场。庚子事变(1900年)后,张勋带领宿卫营负责守卫颐和园,和给慈禧太后兼办支房(即账房)的宠信太监马宾廷交谊密切,袁和张都与马是盟兄弟。有一天,袁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