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了以后,李明瞬间定下了未来的目标。
抓紧大唐立国几次重大战役的时机,立下硬邦邦的军功,从而爬上庙堂朝堂高位!
把握好唐初立国的黄金二十年,从武德到贞观朝,上有明君,下有贤臣猛将的良机。
才能一步步引领大唐这头巨龙,搅动风云!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也需要营造自己的势力。
倒不是李明想要造反,他本就是李唐皇族一脉,造谁的反?
而是要做成这样的大事,身边必须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打心里认同自己的理念。
这样的人,需要一步步发掘。
随着自己慢慢的身居高位,引领一批,打压一批,拉拢一批。
用伟人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
让每个跟随自己的人都能够成为既得利益者。
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
农民没了活路,自然会造反!
当统治阶级把目光从狭隘的土地兼并上,转移到更加获利丰厚的目标上,或者放眼海外,那么封建王朝统治灭亡的隐患也就消除了大半。
到时候,自然会凝聚出滚滚大势,
改变历史走向,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一步,首先从李家村的孩子们开始。
本身血脉相连的族亲兄弟,又各个对他钦佩不己,言听计从。
加上年纪幼小,培养起来如一张白纸,随意灌输。
刚好七叔公也是这个意思,一切顺理成章。
想到这一点后,李明的心中激动不己,按耐不住的就想马上回去筹备一番。
与二黑道别后,立刻返回家中,思索起该如何训练教导族中的孩子。
话是说的慷慨激昂,如何做,却难了。
这一千多年前的孩子,可该怎么培养?
我小时候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他娘的,古代可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小学。。。这些李家村的孩子,可以说基本素质一塌糊涂,连左右都分不清楚。
除了认识几个大字之外,勉强能写个歪歪扭扭的名字,旁的啥也不懂。
是的,李家村的孩子大部分都识字,在这个时代己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李家好歹也是关陇门阀,传承了几百年,虽然李家村属于偏房支脉,但也是一向颇重育才。
村中设有族学,曾高价聘请了学富五车的先生专门来教导村中子弟读书识字。
不过后来因为世道混乱,请来的先生第一时间夹着书本跑了,学堂也就此荒废下来。
李明颇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李明决定去请教七叔公。
老头一听李明打算着手培养族中的孩童,顿时老怀大慰,珍而重之的从床底下翻出一个木匣。
木匣斑驳,看样子年头不短了。
里面用油纸左一层,右一层的包了厚厚的一大摞书。
七叔公一脸自豪的告诉李明,此乃李家安身立命之根本。只要尽数通晓,封侯拜将亦非难事。
李明看着从七叔公那里拿来的几部大头书,一个头两个大。
除了一本启蒙识字的《千字文》之外,其他的统统都是兵书。
《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司马法》。。。。
合着老头是想让我将他们培养成上阵打仗的将军?
不过想想也对,李家本来就是世代将门,靠的就是征战沙场的本事。
又不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不藏兵书藏什么,《论语》?
一个留守祖祀的分支,能保留传承下这些就己经非常了不起了。
旁枝子弟嘛,也不指望日后族中子弟考取功名,入朝为相。
李家毕竟是将门传承,除了主家可以继承显爵,大多数子弟还是要从战场上博取功名。
也不要求族中子弟们达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地步,但也要起码通晓军事,粗通文墨。
这样日后写个信,看个军令,指挥个百八十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无可否认,这些兵书都是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精华,确实是征战沙场,攻城掠地的不二法宝。
若当真尽数研读通晓,不说成为一代名将,起码做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完全没问题的。
无奈李明的古文水平实在是不咋滴,学了几年也不见长进。
对于这些兵书也就仅仅停留在每个字他都认得,能看懂,可连起来就看不明白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