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老将们,虽然已经死得七七八八。`我+地^书¢城+ ¨蕪/错`内·容*不过现在的大明,还真就不缺领兵的将领。
很多人的名气,固然没有徐达常遇春那些猛将响。
可他们毕竟也是正经领过兵打过仗的,本身的实力其实也不差。
问题也就在这里。
朱棣可不希望派这些真正能打的去平叛,万一真把自家大侄子打败了。他还怎么名正言顺的,把皇位塞给别人?
因此,朝臣提议了不少将领,都被朱棣给否了。
在朱棣的有意拖延下,整整用了三天时间,甚至连平叛大军的主将人选都还没有确定。
朝堂上在这里磨洋工的时候。
朱允炆的动作,却难得的麻利了起来。
三天时间连下四城。
通州,蓟州,怀来,真定。
大半个河北,几乎都已经被朱允炆纳入了势力范围,一时之间兵锋大盛。
几乎没有哪座城池,能坚持太久的时间。
朱允炆他们的攻势之所以如此顺利,除了朱棣的纵容之外,也离不开姚广孝的苦心经营。′m¨z!j+g?y¢n′y,.?c*o′m`
在黄子澄这些人,还在研究着怎么写讨逆檄文这种事的时候。
姚广孝已经提前准备,说服了周围不少的官员。
有朱允炆的身份,加上姚广孝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朱棣最近的所作所为,也的确让不少官员不满。
因此,在朱允炆旗帜鲜明起兵之后。
那些城市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齐泰黄子澄等人,根本就不知道姚广孝做了多少。
只觉得,这全都是因为朱允炆的好名声。
“微臣就知道,只要殿下起兵,天下英才必然群起相应,如果殿下能够早一点称帝就好了,错失良机啊。”齐泰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实际却是在阴阳姚广孝。
尽管朱允炆现在很飘,可作为支持他造反的第一个人。姚广孝在他心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这一点,齐泰等人早就已经眼红很久了。
你姚广孝名声大不假,可再怎么样,也不过就是一个和尚而已,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这些正统的儒家子弟头上,耀武扬威?
现在也许还奈何不了他,不过不妨碍他们给姚广孝穿小鞋。-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
他们的小动作,姚广孝就当看不见。反正只要不影响朱允炆造反,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
姚广孝现在唯一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把这件事做完,从此以后再也不掺和老朱家这些破事了。
朱允炆这边高歌猛进。
朝堂上关于主帅的讨论,也终于尘埃落定。
谁也没有想到,平叛的主帅,最后却落在了一个籍籍无名的李景隆身上。
也不是说,没有人知道李景隆是谁。
此人可是大明开国功臣之一,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
要说李景隆的名声,其实也算是不错的,在年轻一代之中的评价也挺好。熟悉军务,曾经跟随自己的父亲练兵,据说也是兵略娴熟,能文能武。
可最大的问题就是,李景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领兵打过仗。
这可是平定叛军,派一个没有丝毫经验的人来统兵?
究竟是他们这些人疯了,还是朱棣疯了?
“陛下,臣认为李景隆不适合担任统兵大将之责,还请陛下另选贤能。”兵部尚书陈甲新出言反对。
“为何?”朱棣不悦反问。
陈甲新也顾不得朱棣的态度了,这可是统兵大将,关系到数十万将士的生死,他不能不管。
“陛下,李景隆虽然家传渊源,可毕竟没有真正地带兵打仗。第一次出征,就让他带领数十万大军,太过儿戏了。”
朱棣冷哼一声:“怎么?尚书大人这是在质疑朕的眼光吗?”
李景隆,这可是他根据锦衣卫的奏报,千挑万选了三天才挑选出来的。
作为真正带兵打过仗的人,朱棣可是太清楚,一个熟读兵书却没有过真正实战经验的家伙,能捅出多大的娄子来。
纸上谈兵的赵括,自以为是的马谡,都证明了这一点。
李景隆出身将门世家,而且表面上看起来也比其他二世祖要强上不少。
这样的人,简直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