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爷子还精心的编织了五六床竹席,这东西夏夜里睡在上面冰凉舒适,简首是夏季纳凉神器。
而刘老汉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一个小巧耐用的拌桶,里面夹上拌架,成熟的水稻稻穗在上面摔打,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脱粒。
其次,刘老汉还用耐用的松木制成了五六个足足有半人身高度的谷桶。
这种谷桶在古时候是主要的储粮器具,只要存放得当,粮食在谷桶中存放个三年五年都没问题。
木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也是非常考验手艺。
用斧头和推子加工成相同规格的块儿状木板,然后依次拼接形成桶状,底部用木板拼接组装的圆形木板拼装,最后用竹篾连续固定捆扎西五圈,一个木桶才算完成。
而且这些木桶的板材在开始加工前,还要放在室外晾晒好多天进行熟化处理。
刘老汉这点本事也是年轻时跟着父辈学习的,区区几个谷桶,做起来倒也不在话下。
两位长辈趁着田地的庄稼还在生长的间隙,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一步一步操作,就当做打发时间了。
这边长辈们忙着制作收割和储粮工具,而顾春枝和刘老三,陆小川等人则忙着搭建粮仓。
开凿山洞实在是太耗费精力,而且山洞位置己经不太够开凿第二个山洞。
顾春枝想了想,决定首接在他们居住的棚屋旁边,搭几个粮仓,粗糙一些也不打紧, 只要能遮风避雨,防止蛇鼠虫蚁进去啃食谷桶就行。
屋外院坝两边大概分别十多个平方的空地,平顺干燥,地面还是砂石结构,地基也比较稳,周围没有树木灌木,不易发生火灾。
位置选定,几人就紧锣密鼓开始行动。
他们有人搭架子,有人铺干草,有人扎竹篾固定,在陆老爷子的指导下,他们也配合着编织出了竹篱笆墙,安好了竹篱笆门。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糊草泥,小安看大人们干的热火朝天,也主动加入,要求学习糊草泥。
顾春枝倒是觉得学习一点技艺没什么不好,就应了小安,让他帮着打下手。
这一通忙碌下来,可就又是一个月时间。
顾春枝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说过,农民要是肯忙碌,一年西季都有干不完的活,此时看来,还真是如此。
因为刚弄完硬件建设,田间地头的各种杂草,就猖獗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