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后,立刻赶到视频监控室。龚晓勇盯着屏幕中男子的身影,说道:“这个男子很可疑,我们要尽快追踪他的轨迹。”然而,曹家寨的巷道错综复杂,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监控条件又很差,很多地方都存在监控盲区。男子很快消失在茫茫的巷道之中。民警们对几个重点路口的监控反复排查,却始终不见嫌疑人的踪影。案件久侦不破,民警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龚晓勇和冯军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第西章:曙光初照
案发后的第西天,龚晓勇和冯军再次来到案发现场。他们在现场再次仔细勘查,希望能找到新的线索。房东提供的信息让他们对案件有了新的思考方向。嫌疑人为什么要提前拿走军大衣和被褥?他又是如何如此精准地掌握郭某的作息时间的呢?这些问题在龚晓勇的脑海中不断盘旋。
专案组再次召开案件分析会。龚晓勇在会上说道:“我们可以确定嫌疑人是经过长时间窥探后蓄意作案。他提前潜入现场,观察受害者的生活规律,寻找下手的机会。我们之前的排查方向可能没有问题,但可能存在一些遗漏。我们要扩大排查范围,并且再次梳理所有的线索。”冯军接着说:“对,而且我们要发动群众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提供线索。同时,对之前发现的可疑男子,我们要从他的衣着、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推测他可能出没的地方。”
于是,警方在全市范围内发布了通告,详细描述了嫌疑人的特征,动员民众提供线索,同时启动网络追踪。一时间,各种信息和举报电话如雪片般飞来。龚晓勇和冯军亲自参与到线索的核查工作中,他们对每一条线索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查。然而,大部分线索经过核查后都与案件无关,侦查工作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但龚晓勇和冯军并没有放弃。专案组成员们对嫌疑人的背影己经烂熟于心,他们反复研究嫌疑人走路的姿态、步幅长短、行走习惯等细节,试图从这些细微之处找到突破点。同时,他们持续搜寻监控画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己查看过的监控中有了新发现。
4 月 19 日下午 14 点多,一名身穿白色长袖衣服的男子从博文路路口现身街道。他戴着粉色口罩,口罩紧紧地捂住口鼻,手里拿着一个红色袋子,下身穿着与之前监控中条纹衫男子相同的牛仔裤和棕色皮鞋。民警起初不敢确定此人就是可疑男子,毕竟两人装束差异较大,且出现时间点也令人困惑。穿条纹衫男子 12:30 走出案发现场,若首接走出曹二路出口仅需 10 分钟,可 1 个半小时后戴粉色口罩男子才出现。
然而,此人的牛仔裤和皮鞋引起了龚晓勇和冯军的注意。龚晓勇说道:“虽然他的穿着有变化,但这裤子和鞋子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我们对他进行视频追踪,看看他的行动轨迹。”民警们迅速对该男子展开视频追踪。追踪过程中发现,该男子每经过监控点位,要么遮着脸,要么刻意绕开,这一系列可疑行为进一步加深了民警对他的怀疑。
此时,法医传来重要信息,通过尸检发现死者颈部有左手掐痕,大拇指淤青痕明显,推断嫌疑人是左撇子。而在监控追踪中,民警发现戴粉色口罩男子经常单肩背包且背在左肩,买饮料时也用左手拧瓶盖,这些细节让龚晓勇和冯军更加确信他就是嫌疑人。
第五章:真相大白
案发第七天,视频组侦查员追踪到 4 月 19 日下午 16:22 左右,嫌疑人登上一辆公交车,并与邻座乘客交谈了几句。此时,嫌疑人的面部轮廓较为清晰。龚晓勇和冯军看着监控画面中嫌疑人的脸,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嫌疑人只坐了两站便下车,拐入附近小商品批发市场。民警继续沿途追踪,从市场物业监控中看到,嫌疑人购买了一件外套夹克和一个黑色棒球帽。走出市场时,他又换了套装扮,上身军绿色上衣,头戴黑色棒球帽,脚上换成黑色皮鞋,但仍戴着粉色口罩。龚晓勇观察着监控画面,说道:“你们看,他买衣服前神情紧张,买完后整个人明显放松,说明他很可能是在乔装打扮,试图逃避我们的追捕。”
民警们紧追不舍,终于在社会监控里获取嫌疑人一张正面照片。龚晓勇立刻将照片发给走访曹思路的侦查员。侦查员在走访中获得线索,曹西路一出租屋里住着的外来务工者曹某与照片中人极为相似。
龚晓勇和冯军迅速带领警员前往曹某的住所。到达住所后,龚晓勇和冯军小心翼翼地靠近房门,他们能听到屋内传来的轻微动静。龚晓勇向冯军使了个眼色,示意准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