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转动,门顺利打开。屋内的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家具摆放整齐,没有被翻动过的痕迹,抽屉和衣柜都关得好好的,这表明这里不是凶案第一现场。然而,在对屋内进行仔细勘验时,侦查员在书房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份特殊的物品——一份保证书。这份保证书的出现,让案件有了新的方向。
为证实保证书的书写者,警方联系到赵珍珍的父亲。老人看到保证书后,眉头紧锁,语气坚定地表示这字体绝对不是女儿的。侦查员又调阅了赵珍珍办公室的工作笔记,经过仔细比对,确认了老人所言属实。这份保证书的内容充满了深情和承诺,显然超越了普通朋友的范畴,表明书写者与赵珍珍关系非同寻常。
警方在对赵珍珍社会关系的调查中了解到,她在案发一年前与丈夫离婚,原因是嫌弃丈夫工作太忙,长期缺少对自己的陪伴,让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和被忽视。离婚后,丈夫搬离了曾经共同居住的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丈夫又悄悄返回。原来,他担心儿子察觉到父母离婚的事实,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回到家中后,在儿子面前,他们表现得如同往常一样和谐,扮演着恩爱的夫妻,但儿子不在时,两人便形同陌路,气氛尴尬而冷漠。¢x¢n*s-p¢7^4¢8,.~c¢o·m/
前夫在经历了离婚的波折后,逐渐意识到之前因工作确实忽略了家庭,心中充满了愧疚,为了能缓和与赵珍珍的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让步。他尝试着调整工作节奏,尽量抽出更多时间回家,主动承担家务,试图重新挽回这段感情。然而,赵珍珍却觉得丈夫并没有真正改变,依旧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对家庭的关心只是表面功夫,依旧不顾家。就这样,两人在这种看似复合又实则疏离的状态下过了几个月,首到案发两个月前,赵珍珍终于无法忍受,再次强烈要求丈夫搬出去。在前妻的再三坚持下,前夫无奈地又一次离开了这个家。
联想到保证书上提到的多抽时间陪伴的内容,赵珍珍前夫的嫌疑陡然上升。警方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合法程序提取前夫的笔记,送往省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交由专业的笔迹鉴定专家进行检测。专家们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对保证书和前夫的笔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对,从笔画的走势、书写的力度、字体的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然而,经过漫长而严谨的检测,专家给出的结果令人失望,前夫的笔记与保证书笔记不相符,且在排查中,警方通过调取监控、询问证人等方式,证实他在推测的案发时间内没有作案时间。至此,案件的线索暂时中断,警方仿佛又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
这份保证书既然不是前夫所写,那就意味着赵珍珍身边还有另一个与她关系密切的男人。警方加大了调查力度,对赵珍珍的同事、朋友、邻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询问,试图找出这个神秘男人的蛛丝马迹。然而,经过一番全面细致的调查,却从未听闻此人的存在,案件陷入了僵局,证据少之又少,每一条可能的线索都像断了线的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警方凭借着多年的办案经验和敏锐的首觉,冥冥之中觉得,破案的关键就在这份写在财务报销单背后的保证书上。
民警们围坐在一起,对保证书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做出了大胆假设。一种可能是书写之人当时处于仓促状态,随手拿起了附近的纸张书写,而经过调查发现,赵珍珍工作单位用的报销单与书写保证书的纸张无论是材质、规格还是印刷的样式,都一模一样;另一种可能是在单位拿了空白报销单让别人写,或者是同事所写。无论哪种可能,警方决定将赵珍珍生前的工作单位作为排查重点。
警方对赵珍珍所在的企业展开了深入调查。他们调阅了企业内部的员工档案、考勤记录、工作安排等资料,同时对赵珍珍的同事们进行了逐一询问。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赵珍珍的顶头上司王建华不仅是她生前通话记录中的最后一人,而且两人拥有大量非工作时间的通话记录。这些通话记录的时间分布没有规律,常常在深夜或者节假日,显然超出了正常上下级沟通的范畴。办案民警意识到王建华具有重大嫌疑,秘密提取了他的字迹,再次送往省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进行笔迹鉴定。
当鉴定结果出来时,专家给出了肯定答案——保证书正是王建华所写。上司给下属写如此深情的保证书,着实可疑。结合之前发现的种种线索,王建华被警方列入重点怀疑对象。警方迅速对王建华展开全面调查,通过交通监控、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掌握了他近期的行动轨迹。侦查员发现他曾多次驾驶车辆经过案发现场,而且每次路过时总是刻意用遮阳板挡住脸,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