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进展
七雷响的威力还不止这些,陈启光还考虑到了其他方面,比如这支七雷响是可以一只手可以操作,另一只手完全可以握着缰绳操纵马匹。^@6?1__看D′书?>3网& ^无??错$¨内?|容¨:o
这东西,完美的解决了载弹量的问题,骑兵们不用重新装填弹药,对方骑兵还需要冲刺或是砍杀,但是火枪骑兵的出手速度则会快过对方不知多少倍。
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将敌阵杀一个对穿之后,再重新装填火药,这便又是五发子弹。
在朱棣和陈启光的设想中,直接摒弃掉了火枪的远程射击作用,彻底将七雷响看做是近战武器使用,比的就是威力远比刀剑要大,而出手速度也高过冷兵器。
同样都是骑兵,机动性大家五五开,更快出手的一方,自然是占尽了优势。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现在产能有限,朱棣从应天带来的江湖还需要制作飞雷炮的炸药包。
而让沈文俊召集的匠户们,则是因为手艺良莠不齐的关系,因此七雷响此时暂时还做不到三千骑兵人手一支,这么长时间,仅仅才赶制出来了不到百支。
因此这不到百支七雷响还需要匀给三千人排队使用,说实话,场面还真有些滑稽。¢x,i·n~w,a+n+b·e+n!.^o~r·g?
但不管怎么说,火枪骑兵们还是在努力适应着这种新的战术方式,大多数人也觉得稀奇。
而战术的创始人朱棣在将战术传教下去之后,便将这群蒙古人丢给了瞿通和沐英,自己则督促着工匠开始加班加点的造炮造枪。
好在西北之地,虽说远没有江南繁华,但是一些炸药和枪炮的制造原料却是一点都不缺,甚至于可以称得上十分丰富,在如今这个时代,还称得上一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神书《天工开物》中便曾言明:“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敷也。”
事实上,甘肃一地所产的镔铁,大概便已经足够整个大明所需要用的。
不缺铁矿,作为伴生矿的硫矿硝矿自然也是不缺的。
紧赶慢赶,朱棣成功的让这个时代的工匠也体验了一次他老师周远讳莫如深的九九六的工作模式,用了仅仅四天的时间,成功造出来了一千支七雷响,以及一百门飞雷炮。
同时,在朱棣一边练兵,一边准备做准备的时候,西北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第一件便是那些从甘肃镇各地调过来的士兵们果不其然的闹了起来。?{零*点>看?1\书|¥ `,?无@错#§内1容2
甚至于朱棣亲自砍了好几个人,都有些压不住!
原因也很简单,此时已经入冬了,天寒地冻,而朱棣又下令禁酒,这在常年在西北驻防的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反人类的命令。
若不是有朱棣从南方带来的那六千老部队以身作则,朱棣的这条禁令估计早就名存实亡了。
而同样,朱棣带来的这些士卒,皆都出身江南,肯定对于这寒冷的气候也有些难以忍耐,只不过是看在朱棣的份上,所以才一直没有造成什么乱子罢了。
对此,朱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天气就是这么冷,但是自然朱棣解除自己的禁酒令也不太可能。
毕竟是接受过周远教育的良好学生,朱棣很清楚,所谓的饮酒取暖,只不过是靠着酒精麻痹了大脑而已的假象,并非真的是身子便暖和了。
所以饮酒取暖非但没有半点好处,还容易在军营中闹出乱子。
还是陈启光想出的办法,在军营下方埋了几根铁管,铁管连通着工匠这边冶炼造炮的火炉,算是个简单的暖气,只可惜,作用不大,没有专业的供暖设备,这点热气根本不足以抵御寒冷,但也聊胜于无。
至于别的办法,也就是再砍杀了几个借机闹事的刺头。
甚至于,朱棣还不敢多杀。
这也没有办法,用言语建立起来的威信说到底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甘肃的兵又没有被朱棣那顿顿有肉的一日三餐养过,杀了太多的话,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点信任,只怕很快就会被消磨光了。
只有等朱棣带着这些人,真刀真枪打过几场胜仗,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些人,到时候自然能够出手整顿军队。
至于另一件事,便是前线的战事,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李文忠依旧没有动用朱棣这支偏师的想法。
甚至于,李文忠在知道了朱棣调来了甘肃镇各地将士,并且开始练兵后,还书信一封,上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