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悍不畏死
能到四成伤亡才崩溃的军队,若是能有五万人,换一个徐达级别的将领,可以不费吹毫之力打下半个江山。??×秒°章>?节?小ˉ-;说?网-|^ t+更~`新?最e¨快±?=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汉人的部队,对于游牧民族同样通用。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游牧民族骁勇善战,悍不畏死,但事实上其实并非如此。
悍不畏死是真的,但这种情况不是在正面战场上,而是在多年袭扰边境,抢夺便将汉人百姓的时候才会如此。
因为他们需要抢夺来的物资撑过空窗期,抢不到就是死,抢到了可以撑过去。
如此一来,自然是悍不畏死的。
可当正面战场上的伤亡一高的时候,他们也是人,同样也会害怕,就像是今日朱棣面对的那些蒙古人。
在面对这种堪称自杀式袭击的作战方式,他们也溃逃了。
历史上,还是建奴时期的后金,就十分的惜命,作战时只要超过两成伤亡,必然会溃退。
之所以后金能够不断壮大最终稳定中原统治比蒙古人还要长的时间,所依靠的可不是不怕死,而是快速进步的战略战术。¢d¢a¨w~e-n¨x+u′e′x*s¨w!.~c/o?m,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打起仗来毫无章法,建立八旗制度才真正成军。
一个庞大,可以统领诸多民族,部落成分不知繁多的军制体系,从创立到施行,总共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再到了萨尔浒之战,那时的建奴军队的战力其实也是远远不如大明边军的,可偏偏建奴们每次都钻明军各部无法协同的漏洞。
突然奔袭其中一只明军,以两到三倍的优势兵力获胜,然后造成明军其他部队望风而逃。
更加恐怖的是,建奴的战术进步速度。
或许是因为在萨尔浒之战有了教训,努尔哈赤随即采用盾车,以重步兵推动盾车,两辆盾车合起来,可掩护二三十个步兵前进,让大明边军的车营火器完全抓瞎。
反观明军这边,战术一成不变,还是采用对付蒙古骑兵的车营火器战法。
于是当时建奴和明军之间的战斗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
每当明军明军垒好战车,士兵躲在战车后面,弓兵射箭、鸟铳兵放枪,近战步兵予以保护,骑兵躲在阵中做预备队,或者骑兵游弋到侧翼伺机出战。&¥o5£_¨4+看?书?` 2更 就是这种战法,压制了蒙古骑兵上百年。 而这个时候,建奴就会以重步兵在前,推动盾车掩护大部队前进。 明朝边军这变的弹子和箭矢,大都被盾车挡住,躲在盾车之后的鞑子弓箭手,拉近距离对明军进行抛射,当步兵推开沿途障碍物后,鞑子骑兵突然冲出,对着明军进行移动骑射,射溃之后就立即追杀。 每当如此,随着建奴两轮齐射,配上骑兵的骚扰,明军多半就会直接崩溃了。 当然这种崩溃,肯定也和当时的朝廷发不出多少军饷有一定关系。 以往的军队,军营和地方卫所的兵员被克扣军饷也就罢了,但是边军的军饷一向是照足发放的。 等边军的军饷都发不出来的时候,那边是证明朝廷是真的一分钱都掏不出来了。 可以说即便是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也做不到超过两三成以上的伤亡,但是朱棣所练出来的兵,却是在伤亡率高达近乎一半的地步,依然顽强的获得了胜利,作为主将的朱棣,或许应该值得自傲。 但是朱棣却是完全半点都高兴不起来。 不说这些将士们,每一个全是他费心费力养出来的,便是相处了这么长时间,这份感情也是足够深厚了。 朱棣或许不能叫出来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看着那个熟悉的脸庞再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时,心中还是一阵不忍。 可问题是,现在并不是让朱棣能够伤心的时候,在清点完伤亡之后,沐英便一脸严肃的走了过来,对着朱棣郑重的说道:“燕王殿下,我们既然暴露了,便不可在此地多待了,你该早日做出决断了!” 沐英此言,确实不假。 李世昌没有出兵来围剿朱棣这群残兵,却不代表其余人没有想法,别的不说,在查清楚朱棣他们这一伙人是谁之后,李思齐便断然不可能让一群明军在自己的地盘里乱窜。 朱棣也是脸色一正,他们是乔装混过关隘跑到陕西里来的,可是出去的时候,想来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在想要乔装打扮,浑水摸鱼,应该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