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刘芜提的要求在所有人听来都合乎常理,就得吵上一吵,看看他们各家到底谁家的思想更适合教人为人,为官,为臣。′w^a~n!g`l′i\s.o′n¢g\.+c·o^m·
针对这三点,吵吧,吵吧。
刘芜坐在一旁悠闲的听着。
为人之道当如何,为官之道当如何?先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再说为臣之道。
人嘛,为人之道,无非是争与不争。与人为善还是为恶。
各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不同的,如儒家道人性为善,法家道人性本恶。
争与不争,道家是无为而治,那是明明白白不去争的。
在这大争之势,不争,他们读的什么书?
读书的人就是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以前的大秦是以军功论爵,其他六国都是世禄世卿,生下的那一刻就己经注定他们的身份,他们是贵是贱,是富是贫,都由他们的出身决定。
父亲当官的儿子也能当官。
父亲种田的,或计有一天极有可能成为奴隶。
总之,在大秦商鞅变法前,底层的人想往上爬太难了。
军功制让大秦的所有人都成为战争的工具人不假,但也实在的让底层人有了往上升的渠道。
大汉一统天下建朝至今不过才十余年,刘邦在位的时间短,且那个时候的刘邦顾不上其他,沛县的功臣里,刘邦有可用的人,他也只忙于安定内部,暂时顾不上普通人。
刘恒登基,看,小小年纪的刘恒求贤若渴,那样真情意切的求贤令,让无数的没有家世的人到了刘恒这个皇帝身边,为官为民。
可是,既求的是贤,这个贤得自己有本事。
听闻求贤令,普通人的反应不大。
刘芜建起这个学校开始教人读书识字,那便不一样了。
须知贤之所以为贤,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最基本要成为贤,得先识得字,能够懂得许多的道理,懂得治国安天下。
底层的人们,对,是识得几个字,懂得些算数。因着朝廷要便于管理,专门让人在各村普及的。但就这样能学得多少就看各人的本事。
现在好了,底层人见都见不到的书,如今见到了。
就在刘芜让人争论的旁边,那些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白净的书堆放整齐的摆在那儿,一眼看去就让无数人惊叹。
连世家贵族们,从未见过印刷术的人,在看到那么些书时,都不可思议之极。
刘芜把书亮出来,只一个要求,只要双手干净,任何人都可以来看这些书。
这,这要求也太低了。
然各家的聪明人都明白了朝廷的态度,朝廷是真心要育天下之才。
自此,争论教材的内容就更激烈了!
诸子百家各争他们的。
从未见过书的百姓们,一看那么些书,竟然只要求他们手脚干净就可以进去看。
那去,去试试。
书摆得齐整,第一批进去的自是世家贵族们,故,等普通人进去的时候。那在其中的世家贵族们嫌弃的扫过衣衫破旧,身着草鞋的人,毫不掩饰那份鄙夷的道:“鲁元长公主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怎么能让他们进来。臭死了。”
兴冲冲进来想要长长见识的人,其中以刚识了字的孩子为多,让人嫌弃的话,和那些人鄙夷的眼神,让那一群孩子不由自主的后退,更是想要转身就走。
“我倒是不知,你读的圣贤之书里,谁人教的你,好学上进者也有贵贱之分?你既受不得大可自行离去。我的书供天下人阅,你若认为我的规矩不合你的心意,更应该走得远远的,而不是以主人家的姿态在我这儿居高临下的指责我。′i·7^b-o_o^k/.*c.o\m′”不巧了,刘芜身上穿的也是粗布麻衣和草鞋,嗯,身上出了汗,也有臭味的。
“长公主。”自有认得刘芜的人忙与刘芜见礼。
本来让刘芜一怼脸色不佳的人,待听到那么些人见礼的声音后,也就明了这一位穿着简洁的人是大汉的鲁元长公主。
这些书是刘芜的,刘芜想给谁看,不给谁看,由她来决定。
刘芜冲一旁的孩子们道:“瞧见他们的丑陋嘴脸了?记住了,以后不要变得跟他们一样。”
好在,刘芜无意跟人计较,只是跟人提一句,好让一群孩子们记住教训。
被当成反面教材的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人天下事,唯有本事在身才有可能改变人的命运。读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