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13章 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

第13章 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

民网络,倾销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中国(如上海租界的“立顿红茶”)。美国市场也转向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茶,中国茶出口量从1870年的1.4亿磅暴跌至1900年的不足2000万磅。

清政府缺乏对茶业的现代化支持,技术停留在手工炒制阶段,无法应对印度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摧毁江南茶区,加剧产业衰退。中国茶商依赖外国洋行贷款,利润被中间商攫取;缺乏蒸汽船和铁路,运输成本高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从“中国采购—英国消费”转变为“印度生产—英国掌控—全球销售”,巩固了英国殖民经济体系。茶叶税曾占海关收入的40%,茶叶出口崩溃加剧晚清财政危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印度茶推动欧洲“下午茶文化”的普及,而中国茶的“清饮”传统在国际市场边缘化。~天^禧·小\说`惘* _首!发¢英国宣扬“印度才是红茶正统”,刻意淡化中国茶的起源地位,重塑全球消费者认知。后世,印度仍是全球最大茶叶生产国(占20%份额),大吉岭、阿萨姆红茶为地理标志产品

印度茶叶的崛起本质上是殖民主义与工业化结合的产物,其通过资本垄断、技术降维和贸易霸权击垮了中国传统茶业。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链条,也揭示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被动性。

所以,别人在英国百货商店街边橱窗里看到的只是五光十色的法国的丝绸和印度的茶叶,而王月生看到的,却是一个老大农业帝国的大宗传统出口产品和利税重要来源,在工业化时代被先进技术升级质量、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殖民体系刻意排斥后,日渐凋敝、并带动整个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入下行通道的黑暗前景。

他们前几天逛过这里。第一次还因为穿着类似当时的工装,而被门卫拦下。后来还是回旅馆换了身用后世衣料仿制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三件套西装和阿珠的西式长裙,才得以昂首挺胸地进入。甚至因为阿珠的长裙质地虽然形似此时的女装,但衣料的细腻与致密,却没逃过阅人无数的楼层领班的毒眼,认准了他们是来自东亚巨商家族的贵宾,派了穿着制服的购物顾问全程陪同,详细介绍,倒也让几人充分了解了这家由威廉·怀特利(william whiteley)创建的伦敦最早的现代百货公司之一,号称“万能供应商”、“从别针到大象皆可提供”。

里面1楼主要有化妆品、手套、丝绸与蕾丝专柜,设巴黎香水试香台;2楼是男女成衣定制区,裁缝现场量体,承诺“48小时交货”; 3楼主打家具与家居装饰,陈列着印度红木餐桌、中国瓷器和波斯地毯;地下室是食品厅,出售殖民地进口的锡兰茶、牙买加朗姆酒及罐装澳洲牛肉。

商品价格非常昂贵,比如3英镑/码的法国蕾丝面纱,10英镑的瑞士八音盒,2英镑的搪瓷浴缸等,甚至还有卖1英镑/只的活鹦鹉(此时的1英镑相当于后世的800元人民币),还可以预定非洲象牙雕刻。而此时,在这个商场工作的女售货员的周薪是10先令(相当于后世1800人民币/月),而每日工作制是14小时。商场里还开风气之先地安装了水力升降机,当然仅限货物运输,顾客仍使用大理石楼梯。

购物顾问还热情地向他们推荐了针对高级客户的服务,比如伦敦周边20英里内马车配送货物,费用1先令起;可凭担保人开立赊购账户,年末结算;部分区域采用电灯照明,“亮如白昼,夜购至8点” ,以利对公众闭店后贵宾参加“夜间选购会”(当时主流的照明方式是煤气灯)。在后世,这座商场在1940年伦敦大轰炸中损毁,2023年重新开业建成whiteley购物中心。

商场外繁华的皇后大街上,花岗岩铺就的街道中央嵌有双轨马车道,供有轨马车行驶。轨道间隙散落着干草和马粪碎屑,市政清洁工正用长柄铲将粪便扫入木桶。每隔大约15分钟就驶过一辆漆成深绿色的双马牵引有轨车厢,车夫在开放式驾驶台摇动铜铃,穿亚麻衬衫的售票员探身喊出"海德公园角—诺丁山门—2便士!"。

这种马车车厢通常由木材和金属框架制成,轮子带有轮缘,以确保在轨道上平稳运行,减少摩擦并提升平稳性。每辆马车都有一个司机和一个负责收票的售票员。司机负责操控马匹并确保安全,通常坐于车厢前部或后部的高架座位上,便于操控马匹并观察路况,而售票员则负责向乘客收取票款。

单程票价1-3便士(工人日薪约2先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