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116章 俄罗斯铁路欧洲段的旅行

第116章 俄罗斯铁路欧洲段的旅行

鲟鱼子,鞑靼人摊铺堆满杏干与巴什基尔蜂蜜,农妇兜售酸奶油拌野草莓。

随后,王月生在莫斯科的喀山火车站登上了前往萨马拉的列车。经过1000多公里近3昼夜的行程,穿越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与森林,到达了萨马拉。

萨马拉(后世苏联时期曾改名古比雪夫)位于伏尔加河中游,是当时伏尔加河流域重要的贸易、交通和文化中心。7月的伏尔加河因夏季融雪和降雨水量充沛,河面上挤满货船和客轮,运输小麦、黑麦等粮食、木材和经此转运的巴库油田的原油。码头上工人装卸货物,蒸汽起重机与人力并用的场景随处可见。平底驳船、蒸汽拖船和传统木制帆船混杂,河岸弥漫着焦油与谷物混合的气味。

1890年代萨马拉已成为铁路枢纽,连接莫斯科、乌拉尔和中亚。此时的萨马拉火车站(后世仍存)繁忙异常,每日有货运列车满载粮食、棉花和工业品进出。城市边缘分布着面粉厂、酿酒厂和机械作坊,黑烟从砖砌烟囱中冒出,工业区与老城木制建筑形成对比。

1869年建成的地标性建筑——复活教堂(xpam Вockpecehnr xpnctoвa,)的洋葱顶金光闪耀;犹太会堂和鞑靼人清真寺并存。斯特鲁科夫斯卡亚街(后世库伊贝舍夫街)两侧是砖石结构的商店、银行和旅馆,橱窗展示着法国香水、德国机械和伏尔加瓷器。

7月中旬日均气温约25-30c,午后可达35c,干燥的东南风卷起尘土,市民用湿布遮窗降温。伏尔加河岸成为避暑胜地,富人在河畔别墅消夏,穷人则在树荫下或河水中纳凉。斯特鲁科夫花园中榆树、椴树成荫;郊外是无边无际的草原与麦田,夹杂着向日葵和野花。夏季偶有短暂雷暴,雨后空气清新,傍晚伏尔加河面被夕阳染成琥珀色,渔夫驾小船收网,河鸥盘旋鸣叫。

Бa3aphar плoщaдь(中央市场)喧嚣嘈杂,鞑靼商人兜售地毯与香料,德国移民展示精工钟表,吉普赛人占卜算命。农民赶集出售奶酪、蜂蜜,用收入换取盐和煤油。手摇风琴声与叫卖声交织,空气中飘荡着шaшлыk(烤羊肉串)和腌黄瓜的香味。

街头可见双头鹰徽章和1894年去世的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警察身着蓝色制服巡逻。贵族与商人在伏尔加游艇上举办宴会,享用鱼子酱、鲟鱼和香槟;女士们撑阳伞乘马车前往剧院观看契诃夫戏剧。码头工人日薪仅50戈比,住在木板搭成的cлo6oдkn(棚户区)。伏尔加德意志人社区与俄罗斯农民的耕地纠纷时有发生,鞑靼商人与东正教徒因宗教习俗经常引发摩擦。

贫民区缺乏下水系统,霍乱和伤寒在夏季易爆发,市政当局喷洒石灰消毒但收效甚微。富裕家庭饮用煮沸的伏尔加河水,穷人直接取用河水导致疫情蔓延。木结构建筑密集,7月干燥天气下火灾频发。消防队依赖马拉水车和人力水泵,往往赶到时房屋已烧成废墟。

这些就是王月生在萨马拉转车停留的一天中看到的景象。他要从这里转车到奥伦堡。

从camapa(萨马拉)到opeh6ypг(奥伦堡)这段约460公里的铁路线于1877年全线贯通,是沙皇俄国铁路网络向中亚延伸的重要一段,连接伏尔加河流域与乌拉尔地区、中亚草原的动脉。萨马拉火车站这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火车站于1876年建成,站内悬挂双头鹰徽章,俄国П型机车喷吐浓烟,牵引5-8节车厢,包括软座的头等厢、木制长椅的二等厢和无分隔敞篷货运车厢改造的三等厢。货运车厢则挂载小麦、伏特加和乌拉尔铁矿。月台上挤满商人、移民和士兵。

列车驶出萨马拉后,先沿伏尔加河东岸向南,窗外是广袤的黑土农田,7月的小麦田泛起金色波浪,农妇戴头巾弯腰收割。接近布祖卢克时,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逐渐取代农田,林间可见伐木工的木板屋和东正教隐修院。

王月生乘坐的头等车厢票价为8卢布,呢绒软垫座椅、黄铜灯饰,军官、地主和德国工程师在此抽雪茄,享用车站提供的用铜茶炊煮沸的茶饮和鲟鱼三明治。车窗悬挂纱帘防蝇,但仍难阻煤灰渗入,贵妇以手帕掩鼻。

至于票价2卢布50戈比的三等车厢,则是木板长椅上挤满农民、犹太商贩和巴什基尔牧民,鸡鸭与麻袋堆叠过道,汗臭与maxopka(马合烟)气味刺鼻。孩童哭闹声中,小贩兜售黑面包和腌黄瓜,乘务员持木棍维持秩序。

通过布祖卢克后,列车穿越萨马拉河支流,铁桥下鞑靼渔民划独木舟撒网。索罗钦斯克盐湖在烈日下泛白,哥萨克骑兵驱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