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18:00-19:00,主菜:烩面片(现代面粉制宽面+炖鸡块+土豆+干辣椒)。加餐:糖渍杏干(现代糖+当地果干,快速补糖)。热量:约1800大卡/人。
晚上还安排了人值夜,提供的宵夜是馕夹葡萄干核桃泥,这种高脂肪食物可以缓释能量,能顶整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至于这种思想工作的效果嘛,九成的村民都表示“比家里吃得更饱、有肉味”。
王月生发现自己在这种思想工作方面还是很有天赋或者说热情的。他还开发出将美食与奖励结合的做法,做了一批老式的那种厚壁500毫升容量的搪瓷缸子,每天拿出10个缸子,从羊肉碎里挑出5cm见方大块羊肉,冷水浸泡2小时去血水,冷水下锅,煮沸后撇去浮沫保留原汤,将羊肉、黄萝卜块、恰玛古块(芜菁)、整颗皮芽子(洋葱)切碎,放入搪瓷缸子,倒入撇净浮沫的羊肉汤,加姜片、黑胡椒粒、盐,盖上缸盖,置于炭火或馕坑边缘,文火慢炖2-3小时。
对,就是后世在喀什、和田等地广为流传的缸子肉。每天由现场工人集体票选出10个最卖力气的奖励一份。因为整个工程持续了近一个月,大家互相竞赛,也有一部分谦让的原因,最后几乎每个上工的壮劳力都拿到了一份,有人甚至攒下两三个这样的缸子,士气颇为高昂。
王月生的缸子肉大受欢迎。不过他头脑一热有天推出的后世大盘鸡,因为里面的辣椒和花椒,却不为前世这些村民所喜,弄得他挺尴尬。
其实,除了技术员和指导员(半个)的工作外,王月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工兵。他要用地雷把这些封堵的洞窟再加上最后一道保险。
就是在19世纪末的技术条件下,结合当时已有材料和后世定向雷,如m18 claymore的原理,设计一款符合时代背景的“伪定向雷”。
定向雷是通过曲面装药和预制破片,使爆炸能量和破片集中向特定方向释放。王月生的土版定向雷的原理,是将数百枚铁钉和碎铁片嵌入沥青中,铺在手工锻造弧形铸铁铁板的凹面挡板内侧。凹面弧度参考抛物线用经验估算,无须精确计算。用186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与硅藻土混合的“达纳炸药”填充在凹面挡板后方,利用凹面聚焦爆炸冲击波,类似原始聚能效应。雷体背部用木板或薄铁皮封闭反向泄压,以确保爆炸能量主要向前释放。
具体制作步骤是将厚3–5mm铸铁凹面板由铁匠手工锻打弧形铁板,弧度约120°,内侧钻小孔插入铁钉,钉头朝外。铁钉间隙填充熔融沥青固定,形成“破片矩阵”。将达纳炸药压成块状,紧贴凹面挡板背面填充,厚度约5–8cm。使用黄铜雷管(内置雷汞,19世纪中期成熟技术),插入炸药中心。
引爆方式有两种,一种绊发式,雷管连接麻绳浸硝石制成的导火索,在雷体前方布置麻绳绊线,连接至击发装置,类似老式地雷的弹簧击针。绊线被触动后,弹簧释放击针撞击火帽,引燃导火索引爆雷管。一种电触发,使用1880年代发明的干电池供电,绊线牵动简易开关,接通电路引爆电雷管。此地干旱少雨,电路防水不是大问题。
组装时,按破片层(前)、 炸药层、木制背板的顺序整体用铁箍固定。表面覆盖麻布或涂泥,伪装成石块或木箱。支架倾斜约30°朝目标方向,埋设于山体或固定在洞窟墙壁上。
这种定向雷有效射程约30–50米,破片散布角大,精度低,但用来吓唬外国盗贼足够了。
王月生事先已跟当地村民谈好,将所有剩余的材料、工具、装备都留给他们,还足额支付了工钱,代价就是不要去那些被封住的洞窟和通往那些洞窟山坡。但为了不让后世母国政府准备规范开掘洞窟时误伤,还特意用后世的彝文(诺苏文)在洞窟外面刻画了“小心地雷”的字样,还标明了洞窟内地雷的位置。
传统彝文是音节文字,部分改进为表意文字,后世主要在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聚居区用于宗教仪式如毕摩经书,可通过毕摩(祭司)和学者解读。但前世此时的外国探险家应该没有能力识读。
封堵的80个洞窟里,王月生重点防护的是在后世查到被外国所谓的探险家疯狂破坏的、也是艺术成就最高、文物价值最大的这几个:
第38窟(“音乐窟”)以描绘龟兹乐舞场景闻名,壁画中有大量手持乐器的伎乐天人,被1906年德国探险队勒柯克、格伦威德尔切割带走约10平方米的乐舞壁画,后世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