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逸见老和尚与小和尚来到凉亭,赶忙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身子微微前倾,恭敬地回了一礼,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说道:“大师,久违了。·y_u+e\d!u`y.e..+c?o.m/”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让人倍感亲切。
老和尚双手合十,微微点头,脸上的皱纹如同一朵盛开的菊花,满是慈祥,笑着回应:“施主,此番可是专程在此等候老衲?”他的声音低沉而醇厚,仿佛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林清逸笑容未减,伸手示意老和尚入座,说道:“是,却也不全是。不过大师既己来了,那就请坐,先喝杯茶水,解解渴。想必一路赶来,也颇为劳累,再吃点点心吧。” 说罢,他悠然地伸手探入储物戒指,随着一道柔和的光芒闪烁,几盘精致绝伦的糕点出现在他手中。
这些糕点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其中一盘,糕点形似娇艳盛开的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由细腻的酥皮制成,每一片都薄如蝉翼,轻轻颤动,仿佛微风拂过就要飘落。花瓣的边缘还点缀着细碎的彩色糖粒,宛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光芒。另一盘,糕点被塑造成憨态可掬的玉兔模样,那玉兔的眼睛是用两颗晶莹的红樱桃镶嵌而成,宛如红宝石般璀璨,耳朵微微竖起,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身上的绒毛由糯米粉精心搓成,根根分明,细腻逼真,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抚摸。还有一盘,糕点宛如精巧的如意,金黄的色泽仿佛散发着祥瑞之光,如意的纹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祝福。糕点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那是一种混合了奶油的香甜、水果的清新与面粉的麦香的独特味道,丝丝缕缕地钻进众人的鼻腔,撩拨着他们的味蕾。林清逸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糕点放在大和尚面前的石桌上。
老和尚刚要开口表达感谢,林清逸却先一步轻轻抬手,说道:“大师,我有一问,什么是‘真经’,修行若不取真经,那修的究竟是什么行?”他微微歪着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仿佛想要从老和尚的回答中探寻到什么奥秘。
老和尚轻轻端起茶杯,浅抿了一口茶,茶水在口中缓缓流转,他微微眯起眼睛,似在回味茶香,又似在思考如何作答。片刻后,他放下茶杯,神色平和,笑着说道:“道友,这是在考校老衲吗?所谓‘真经’,乃是能够抵达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此法门可悟而不可修。修,旨在成佛,是有所求;悟,则为明性,重在知。修行以行为来克制本性,悟道以本性来施行作为。觉者由内心生出戒律,修者以戒律来约束内心。那些有信无证之人,虽不会落入恶果,却执着于因、果、念、心,如此这般,生灭轮回,终究不得涅槃。”老和尚说话时,目光深邃而宁静,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
林清逸呵呵笑了起来,他的笑声清脆爽朗,在凉亭中回荡。他说道:“大师这番话,估计也就我能听明白一二吧。那我便翻译一下,让他们几位,还有小和尚也能听懂。” 说罢,他左手自然地摊开,轻轻置于腹前,右手微微抬起,修长的手指朝着众人点了点,语气波澜不惊却又充满自信地说道:“真经并非在于文字,也不在西天。^天`禧′暁^税¨罔` /最~薪^漳/截-庚¨新?筷?明心见性,方为真经,若不修炼此心,一切皆是徒劳无功。”他说话时,神色认真,眼神坚定,仿佛在传达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
老和尚微笑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又问道:“道友,那依你之见,什么是佛教呢?”
林清逸微微沉吟,眉头微皱,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脑海中梳理着思绪。思考了一下后,他转过头来,神色变得严肃而专注,缓缓说道:“佛,乃是觉性,并非人。人人皆有觉性,但觉性并不等同于就是人。人的外在形象可被毁坏,然而觉性无生无灭。一旦觉悟,觉性便会显现;若是被障蔽,那便是被尘世所遮蔽。没有障碍,觉性便不会彰显,破除障碍,即可涅槃。人们所说觉行圆满之佛,乃是佛教所呈现的人相之佛。圆满即意味着终止,并非无量。若佛有了量的限制,那就不是阿弥陀佛了。佛法无量,意味着觉行无量,所谓五圆,无不圆满,无满也无不满,其实也没有所谓究竟圆满的固定名称。佛教从不同层面可做区分,从精深角度而言,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其玄妙不可思议,并非一般文化所能涵盖;从浅义角度来讲,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就存在,人相、我相、众生相,这些便构成了文化。从众生角度看,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巧妙方法,虽无法彻底消除败坏与下流,却不妨碍其抚慰灵魂的慈悲。”林清逸说话时,手势自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