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影下,乱世桃源
午后的阳光,带着初夏特有的暖意,透过法国梧桐层叠的阔叶,在法租界整洁的小路上投下斑驳摇曳的光影,如同碎金洒落。!我\?[的¥书_城ˉ~ ±更aeˉ新?%¢最¤快′
王朝阳骑着那辆半旧的“三枪”牌自行车,链条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嗒嗒”声,碾过便道上精心铺设的地砖。
那些地砖并非简单的灰白,而是巧妙地拼嵌出祥云、莲花、甚至微缩的八卦图样,在光影里若隐若现,透着一股与这烽烟弥漫的年代格格不入的精致与用心。
他下意识地放慢车速,目光掠过主干道两侧高大挺拔、树冠如盖的梧桐。
这些法国人入驻时执意栽下的“法桐”,投下浓密的绿荫,仿佛为这片租界筑起了一道与世隔绝的屏障。
然而,视线稍稍偏离主干道,映入眼帘的便是另一番更具本土气息的盎然生机:修剪得圆润饱满如绿色绒球的小叶黄杨,点缀着初绽粉白小花的紫叶李枝条随风轻颤,更有爬满藤架、挂着青涩小瓜的观赏佛手瓜,其根部被一圈光滑圆润的鹅卵石精心围护。
黄、绿、紫、白,色彩和谐,层次分明,在初夏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街景小品,仿佛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五年了……”
王朝阳心中低叹,一丝复杂的情绪在胸腔中弥漫。
这五年间,上海滩仿佛被一只无形却强有力的大手推动着,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在过去的废墟上重建、扩张、蜕变。
而这只大手的灵魂,便是那位名震沪上、有“法租界双李”之称的李云天。
一个理念,或者说一种近乎执念的信念,在李云天心中生根发芽:
人,绝不能闲着,尤其在乱世!
闲着,就意味着饥饿啃噬肠胃,绝望吞噬心灵,乃至生命的无声消逝。
于是,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以工代赈”体系在上海滩轰鸣运转起来。
盖楼!筑路!建码头!修庇护所!
但凡能想得到、用得上人工的地方,李云天麾下庞大的“隐元实业”便如同精密的机器般开足马力。
工程图纸如雪片般从设计院飞出,钢筋、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堆积如山。
曾经充斥着哀嚎与绝望的难民收容所,摇身一变成为临时的招工点。
那些瘦骨嶙峋、面带菜色的人们,在经历登记、核实后,领到一块小小的、沉甸甸的工牌,眼中便重新燃起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希望之光。
能扛起铁锹的壮丁奔向尘土飞扬的筑路工地、打桩轰鸣的地基现场;有些泥瓦、木工手艺的人,则在高耸的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妇孺老弱也不曾闲置,她们负责筛沙、搬运小件建材,甚至为热火朝天的工地食堂择菜洗米。
汗水浸透了褴褛的衣衫,沉重的体力劳动压弯了脊梁,但换来的,是实实在在、能填饱一家老小肚子的铜板工钱和一顿管饱、甚至偶尔能见点油星的午饭。
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号子声、砖石的碰撞声,取代了昔日的死寂,奏响了一曲乱世求生的交响乐。
王朝阳的车轮转过街角,一片新落成的街区豁然开朗。
这里曾是多年前一场激烈冲突时被炮火夷为平地的区域,瓦砾遍地,满目疮痍,如同城市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疤。
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排排崭新的、融合了传统中式神韵与现代实用功能的新式里弄住宅。
青砖灰瓦马头墙,雕花木窗棂透出古意,却又有着更宽敞明亮的采光、更合理实用的内部布局和统一的卫生设施。
这不是租界里洋大亨们炫耀财富的花园洋房,它们是李云天口中的“安居之所”——相当于现代的廉租房。
一栋栋,一片片,如同生命力顽强的雨后春笋般,硬生生在这片曾被战火舔舐过的焦土上拔地而起。
租金低廉得近乎象征性,只为确保那些从西面八方涌来的、在动荡中失去家园、如同惊弓之鸟的流民,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屋顶,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起点。
而那些实在身无分文、连最微薄的租金也无力支付的赤贫者,则被集中安置在李云天斥巨资修建的、遍布各区的现代化大型庇护所里。
那里有干净整洁的集体宿舍、热气腾腾的免费粥棚、配备了基础药物和医者的医疗点。
虽设施称不上奢华,却秩序井然,温暖安全,是无数濒临绝境之人的“诺亚方舟”,是绝望深渊边缘伸出的一双有力大手。
与李云天并肩作战、同样撑起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