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烟锅杆的铜头,带着玉素甫老人全身凝聚的意志与草原千年的回响,沉稳而有力地敲击在铜壶之上。一声悠长、浑厚、穿透灵魂的清音,瞬间压倒了会议厅内所有的嘈杂!如同古寺晨钟,荡涤心灵。
“文化!” 玉素甫老人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也通过直播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不该是玻璃柜里的标本!不该是拍卖行里的数字!更不该是彼此隔绝的孤岛!” 他布满皱纹的脸庞在灯光下如同风化的岩石,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视着全场,“看看外面!” 他指向环形屏幕上那震撼的史诗长卷,“看看这菌丝!它来自草原,却能在巴黎的彩窗、纽约的画布上生长!它暴烈,因为它承载的文化基因被囚禁、被扭曲!它最终展现的,却是融合与共生!”
他顿了顿,烟锅杆再次举起。
“咚——!”
“文化,就该像这草原的菌丝一样!” 老人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箴言力量,“根植于自己的土壤,却无惧跨越千山万水!可以独特,可以不同,但最终的目的,不是覆盖,不是取代,而是寻找共生之道!是在碰撞与交融中,织就更壮丽、更包容的文明图腾!”
“咚——!”
第三声清音响彻寰宇。
“放下傲慢!放下恐惧!” 玉素甫的目光如同火炬,“签署它吧!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随着他第三声清音落下,会议厅内,以及全球所有正在关注这场紧急峰会的人们的手机、平板、电脑,无论品牌、系统,同时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提示音!一份闪烁着温润菌丝光芒的电子文件,强制弹出在每一个屏幕上!
标题赫然是——《万物和声: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公约》。
公约的核心条款清晰而有力:承认文化基因的活性与流动权;反对任何形式的、以“保护”为名的文化禁锢与霸权;建立全球文化基因库与活性共生平台;支持在尊重原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创新融合……
死寂。然后是雷鸣般的、发自内心的掌声!从最初的零星,瞬间汇聚成席卷整个会议厅的狂潮!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文化部长颤抖着手,第一个在虚拟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代表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文明的签名,如同点亮星图的灯火,在公约文件上迅速蔓延!
就在最后一个主要国家代表签下名字的瞬间!
纽约,现代艺术馆中庭。那尊引发了全球风暴的“共生之茧”雕塑,覆盖其上的狂暴菌丝如同被注入了最温柔的指令,瞬间停止了蠕动。紧接着,在所有人屏息的注视下,它开始了华丽而和谐的蜕变!灰白色的菌丝迅速变得温润、半透明,内部的结构重组、优化。雕塑的主体,不再是那个封闭的“茧”,而是演化成了一座巍峨耸立的、象征着连接与共生的“门廊”结构!门廊的立柱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线条与哈萨克族的几何花纹完美交融;门楣之上,梵高的星空、蒙古的芍药、哥特式的玫瑰窗碎片…所有在《全球游牧史诗》中出现的“双生图腾”元素,都以一种和谐共生的方式被镌刻其上,散发着柔和的、包容万物的光芒。门廊中央,一行由活性菌丝自然生成的文字在光芒中浮现:
**首座“非遗共生纪念碑”——献给万物和声的时代。**
---
归程的专机穿透平流层,舷窗外是浩瀚无垠的云海。夕阳的金辉为云层镀上壮丽的玫瑰金边。
机舱内气氛轻松而满足。古丽巴哈尔没有休息,她倚着舷窗,手中那枚曾在大都会力挽狂澜的银针依旧在指尖翻飞。不过此刻,她绣的不再是画布,而是舷窗外流动的云气!一缕缕极其纤细、近乎无形的能量丝线随着她的针尖牵引,悄无声息地融入机翼划过留下的航迹云中。这些蕴含着微弱生命场域能量的丝线,如同最灵巧的织女,正无声地“修补”着飞行器对高空大气造成的细微扰动,弥合着无形的“伤口”。阳光穿透这些被“修补”过的云层缝隙,折射出异常纯净、绚丽的七彩光晕。
马晓梅坐在一旁,手中端着一杯清水,目光却落在自己手腕上的微型量子终端。屏幕上,代表着全球文化共生网络的光点正在稳定增加,数据流平稳而充满活力。她嘴角勾起一抹属于实干家的、带着点精明的笑意,轻轻呷了口水,对着舷窗外壮丽的景象,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伙伴们感慨:
“全球公约落地,共生网络成型…下次再有哪个大博物馆想‘借用’我们的菌丝宝宝或者文化基因库…” 她晃了晃手腕,终端屏幕亮起一个叼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