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后娘对孩子们不好。家里四个男主人,一个小女孩,可不是宠着,要啥给啥,养得自私骄横,自我中心。从小被惯坏了,本事不大,毛病很多,到了该嫁人的年龄,那是高不成低不就,咋也不如意。
在一次赏花宴上,看到当时御史大夫王仙之的嫡次子王守仁,那人长得帅,身高七尺半,面如冠玉,剑眉朗目。细一打听,王二郎读书也不错,刚科举上榜,还在等待铨选。微趣晓说 哽芯醉快王二郎如此人才,自然有很多待嫁的女郎相中。王守仁有自己的心上人,是五经博士孙大人的三女儿孙令月。
孙博士算是王守仁在国子监的授业恩师,对这个聪明善学的弟子很是喜爱,当然乐见其成。可王御史的夫人陈氏不赞成,认为结亲不妥。五经博士在正六品中还是个下等的职位,没什么大前途。孙家没什么能力,清流自居,要钱没钱,要势没势。
陈老夫人出身一般,是河北道定州保县大农户家的女郎,家里地多,家里人会经营,挺有钱,就是没啥权势。她嫁给王御史时,王御史才是保县的穷县令。陈夫人嫁过来,带了很多嫁妆,鼓励丈夫拿这些钱去活动,慢慢升上去。陈夫人生了两儿一女。嫡长子王守信自幼习武,不爱读书,四年前因余荫入仕,外派到剑南道绵州当了录事参军。长年驻守,一直没在陈夫人身边,夫人心里惦念。现在二儿子王守仁争气,科举上榜,正准备让丈夫出力,娘家出钱,帮助活动活动,留在都城做个六七品的文职就好。
这种情况下,要是有个得力的岳家,肯定对儿子的前途有利。陈夫人在一众来说亲的人家挑来拣去,最后相中了长孙家的姑娘。众所周知,长孙家的老太爷当初可是跟着开国国君起事的关陇功臣,皇帝赠给一面免死金牌,封为景阳侯,世袭。生前做辅国大将军,过世时被新皇追赠太尉。到了长孙明时,袭了爵位,颇有军功,上了年龄时,当了安南都护府大都督。三个儿子也是文武双全之辈,老大长孙宇做了镇边的定远将军,老二长孙宙做了营州府兵的宁远将军,老三长孙远在国子监读书,很有才华,会好几种胡族的语言文字。
王二郎年轻气盛,自然不同意他娘的安排,闹了好几场气,事情僵在那里。孙博士得了一场重病,病床前把孙令月许配给另外一个学生徐晋安。王二郎跪在孙博士门口,百般哀求。孙博士语重心长地道:“鹏飞,长孙家是关陇功臣,他家要势有势,要钱有钱,父子四人都是人中龙凤,国之栋梁。人家肯把女儿许配给你,你是三生有幸,要好好珍惜。令月只是寻常官家女子,对你的前途没什么助力。你父母都对我表示过,不想两家结亲,这种情况下,你让老师怎么办呢?徐晋安家庭情况简单,家中独子,父母早逝,留下一份不错的家业。长辈只有一个家道殷实,禀性厚道的叔父。晋安跟你同科中榜,人品也不错,我女儿嫁给他,少生多少闲气。”
孙令月在窗外,偷听了两人的谈话,她一琢磨,父亲说得有道理。婚姻之事,不光是男女之情,最主要是两个家庭之间门当户对,互惠互利,才能长久。眼见王御史夫妇目中无人,看不上自己家,强行嫁过去,肯定受公婆的气。于是,给王二郎写了一封信,说齐大非偶,叫他再不要上门来,她已是徐家公子的未婚妻。
王二郎百般无奈,只得听从家里安排,娶了长孙氏为妻。婚后,长孙明大力扶持女婿,动用了不少人脉,先让他做了当时太子的通事舍人。太子登基为帝,他也水涨船高,进尚书省学习。老丈人与大舅哥老打胜仗,职位提升,也不忘提携他与王大郎。二十年下来,王大郎进左武卫当了中郎将,王二郎才四十岁就一步步做到礼部尚书,正三品。就连徐晋安,因为是女婿的同窗,也跟着借了点光,在鸿胪寺做寺丞,虽只是正六品,却是个有油水的职位。
可俗话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王二郎官越大人越飘,不但不知道承情,反而更看不上长孙氏,觉得她毛病多,跟她过得不舒服。
长孙氏虽然有很多毛病,比如她脾气坏,心眼小,很自私,很任性,却有一个大大的优点,特别会审时度势,把利益最大化。儿子和女儿虽然都是她生的,长孙氏对儿子是一心一意,对女儿就差点意思。
长孙氏不喜欢王善一,属于综合原因。她本来就极端重男轻女,何况那个讨债女,生育时难产,差点要了长孙氏的性命,落下不孕症。好容易生下来也不能弄死,却十分不喜欢,只想着把她榨出油才罢。
这种情况下,王善一就惨了,从小就是她的出气筒。长孙氏最喜欢的就是站在女儿的对立面,看热闹、泼凉水、说风凉话,全套子的本事。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