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的武装力量
1934年,红三军踏上黔东大地,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d+i!n¢g·d*i′a?n^t¢x′t\.′c!o!m-自进入黔东起,红三军积极扩充革命力量,除收编部分神兵、吸纳穷苦农民加入红军外,还广泛开展地方武装建设工作,组织起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三级武装力量体制,即正规红军——县独立团(游击队)——乡村自卫队。
其中,独立团作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由若干支游击队组成,实行大队、中队、分队、班的序列编制。在保卫和巩固苏区的战斗中,正规红军无疑是核心主力,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独立团和自卫队则紧密配合,从侧翼和后方提供支持,共同为苏区的安全保驾护航。
1934年6月17日,印江沙子坡万寿宫前,人声鼎沸,一场群众大会正在热烈举行。贺军长站在台上,目光坚定,向广大农民发出号召,呼吁大家踊跃参加红军,同时表示,不愿离开家乡的农民也可就地加入游击队,为革命贡献力量。这一号召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农民们心中的革命热情,许多人纷纷响应,投身到革命队伍中。
仅仅六天后,即6月23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这份章程犹如一盏明灯,为各地建立地方武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其内容涵盖多个关键方面:
总则:明确工农自卫队是工人农民保护身家生命的自卫军事系统,是纯粹的工人和农民阶级武装,坚决不容许地主富农混入其中。工农自卫队遵循自愿原则组织,但在当地工农群众大会通过决议的情况下,十六岁至四十岁的男子需全员参加。而且,工农自卫队主要在本乡服务,以防御和消灭敌人进攻、保护革命区域为使命,不被抽调强迫参加红军,其服务、放哨、守卡、操练等活动均以不影响农时、不耽搁农事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
任务区分:工农自卫队承担着多项重要任务。一是配合红军进攻反革命军队,协同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二是防守要道要卡,把控关键地理位置,防止敌人渗透;三是仔细盘查行人,严密防范奸细混入苏区,确保革命阵营的安全;四是断绝敌人粮食及交通,从物资和交通上削弱敌人实力;五是建筑碉堡工事,加强苏区防御设施建设。
组织系统:组织系统严密有序,分为班——分队——中队——大队——区队——支队——纵队。具体编制如下,每乡设立一个中队部,中队下设三个分队,每个分队又分为三班。每班人数在5人至10人之间,由此每中队人数共50至100人。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部,大队人数辖150人至300人,归区队部管辖。每区设置一个区队,辖三个以上的大队,总人数达500人至1000人;三个大队以上设立一个支队部,辖1500人至3000人,归县纵队部管辖;每县设立一个纵队部,管理三个以上支队,总人数可达5000至人。如此严谨的组织架构,确保了工农自卫队能够高效运作,发挥最大效能。
纪律:自卫队作为军事组织,纪律严明。规定如下,如有违犯,将由大家公议处置。包括必须服从命令,确保行动统一;不准勾结敌人,保持革命立场坚定;打火线时不准临阵退却,要有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打土豪所得要平分,严禁私自拿取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维护群众利益;不准仇杀工人农民,牢记革命宗旨;不准奸淫放火,保持良好的革命形象。
按照此章程规定,工农自卫队具有鲜明的群众性,队员不离开本地乡土,以不妨碍农时为原则开展自卫活动,其性质与我国现行的民兵制度极为相似,是一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的革命武装力量。
1934年7月21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夏曦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激情澎湃地号召:“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一万人的游击队,三千人参加红军。这样我们就有了强大的革命武力,可以压倒一切敌人!”这一号召得到了全体代表的热烈响应。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中也明确作出规定:
-印江、德江、沿河三县动员三千人参加红军,因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的坚强柱石,强大的红军力量是苏区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县组织一万人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活跃在苏区范围以及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发动游击战争,游击战争能够有效扰乱敌人部署,是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