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

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

穷苦农民,让这些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与温暖。没过几天,沙子坡一带的农民不仅不再害怕红军,还满心欢喜地把洋芋、四季豆挑到官塘去卖给红军。红军除按市价购买外,还会招待这些农民吃饭。司务人员热情地说:“老乡,你尽管吃,不要怕”。朴实的话语,让农民们心里暖乎乎的,因而有些农民开玩笑说:“红军做的是赔本生意”,看似玩笑,实则饱含着对红军的喜爱与认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关心民众,热爱工农,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他们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经常主动帮助群众劳动。无论是栽秧、栽苕、薅包谷,还是挑水、推磨、舂碓,战士们样样都干,从不喊累。有一次,印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张均望路过红木树和小角庄半坡,看到农民在栽秧,他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下田帮忙。张团长一边熟练地劳作,一边耐心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群众看着张团长忙碌的身影,心疼不已,一再叫他休息。张均望却笑着说:“红军和穷人是一家,自家人受点累没有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红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

8月中旬,红三军开往木黄一带,相机歼敌。当地群众不明真相,纷纷躲藏起来,满心都是恐惧与不安。阳坝农民王永成的耕牛在慌乱中无法带走,他满心绝望,心想耕牛落在当兵的手里,不是被杀就是被卖。可几天后回家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不但牛还在,而且依然油光水滑,毛色发亮。原来,这是红军战士天天精心喂养的结果,战士们每天按时给牛喂食、饮水,像照顾自己的宝贝一样照顾着它。地茶农民杜万年听说有军队来了,赶紧隐蔽,丢下一窝猪崽无人料理。老杜满心以为这些猪崽非饿死不可,结果非但未死,还吃得圆滚滚的,活蹦乱跳。这都是红军战士的“功劳”,他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猪崽,让杜万年的担忧化为乌有。木黄农民王文安的柴火被红军战士烘烤衣服烧掉了一部分,待他回来揭开锅盖一看,不禁惊呆了:锅里放有一堰米,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说米抵柴价,深表歉意。纸条上的字迹工整,话语诚恳,饱含着红军对百姓的愧疚与尊重。新业农民周永连家的粮食被红军吃了一些,他却在罐子里发现了几银元,这银元是红军对百姓的补偿,也是红军纪律的见证。“啊,红军,你们真是我们穷人的军队!”无数群众发出了敬佩的心声,这心声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黔东大地。

红三军对于“赤贫”的温饱问题,更是倍加关心。他们常常主动登门上户,把粮食、衣物送给穷人,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送去生活的希望。?萝?拉¢暁,说` -首`发!关向应同志也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把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对于个别暂时胆小怕事、不敢公开去分领地主浮财的“赤贫”,红三军还采取了晚上悄悄送达的办法,在夜幕的掩护下,把财物送到这些贫困百姓的家中,赢得了这些“干老官”(方言,指赤贫)的衷心爱戴。一次,一位战士用被条统子装着一大包稻谷给毛寨农民任大和家送去。任大和推辞说:“你们要打仗,没有粮食不行”。红军战士以为他还有顾虑,忙耐心解释说:“老乡,你不要怕,这粮食本来就是你们自己的血汗,现在从土豪劣绅手里夺回来了,应该吃的”。任大和只好感激地收下了,他的眼中满是感动的泪花。还有一次,一位红军手里提着一只装满铜钱的长统袜子,走过任大和家门口,伸手抓了一把铜钱,点了点塞在任大和的手里,说道:“不要怕,这钱是分给你们的”。看着红军战士离去的背影,任大和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热泪是对红军的感激,也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凡红三军足迹所至,到处都刷写着保护工农、除暴安民的标语。在兰克兴隆香树坪,当年红九师政治部写下的“红军是工人和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是为消灭地主阶级,土地还农民的军队”“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在刀坝滚基坪一座龙门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一条标语:“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要农民办招待”。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正因为如此,印江各族人民都把红军视为“救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无比热爱,进而踊跃参加红军,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与红军并肩作战。

红三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