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一位奔波于湘、黔边区,传播革命真理,培养革命青年,为人民解放事业顽强战斗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叫马元熊,在铜仁县川硐区的九股坡壮烈牺牲了。¨我!的·书\城/ .埂/新¨最^哙~但是,他的名字,他的业绩,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
马元熊,一九一八年六月二日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城关复仁坳一个贫民的家庭。父亲马锦堂原籍石阡县人,以教书为职业迁来铜仁定居。生母田氏,在元熊周岁时病逝。元熊与姐元昭、元多赖继母杨氏抚养,家境贫寒,仅靠其父教书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元熊六岁,入铜仁县城南小学(现逸群小学)读书。次年,慈父病逝,虽然家庭日趋艰难,但元熊自觉刻苦学习,一九三0年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一九三一年春,元熊考入铜(仁)、松(桃)、江(口)、省(溪)即万山四县联立中学。一九三三年毕业后,受聘任教于铜仁私立端模小学。
一九三八年国立第三中学在铜仁创立,元熊考入该校高中部后肄业。由于三中师生均系从江浙一带流亡来铜,在党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元熊积极参加进步教师刘苇等组织的进步读书活动和抗日宣传队,曾徒步八十余华里山路,深入到苗族集聚地区的牛郎、沙坝等村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同当地农民合影留念。
一九四〇年春,国立三中江口实验部与初中部学生揭发校长叶桐的贪污事件发生,叶桐扬言系“异党分子”煽动,要逮捕刘苇老师。刘苇星夜潜往贵阳,一九四〇年暑假到重庆十四中任教,并写信介绍马元熊赴该校高中部读书。在刘老师的培养下,元熊进步很快,一九四二年毕业之后,考入沙坪坝盘溪国立艺专学习油画。在此期间,他与同班学雕塑的同学李枫认识,经常与《新华日报》、南方局青委会负责人刘光、张黎群接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四四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
一九四五年七月,由当时《新华日报》工作的王匡石(现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通知马元熊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开会。会议由刘光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王匡石、马元熊、张黎群、谢安禹(元熊的爱人)。·x`i¨a?o*s¨h,u.o¢y+e¢.~c-o-m.会上刘光同志讲:“现在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斗争很复杂”。在分析了全国抗日战争形势和今后面临的任务以后,接着对马元熊说:“老马,你是铜仁人,人熟、情况熟,是不是回到铜仁去开展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王匡石同志插话:“根要牢牢扎到农民中去”。马元熊接受任务,从思想上作好了回铜的准备。
上级党的联系人张黎群指派马元熊、李枫二同志来铜仁做党的工作,临行前,他交待:两位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以马元熊同志为主。组织决定到铜仁的任务是:(一)对铜仁地区的政治、经济、阶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二)在湘、黔边区逐步建立党的组织,待时机成熟,组织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由于马元熊的岳父谢献廷是地方知名人士,在铜仁政界很有影响。因此,马元熊一回到铜仁就利用这一关系,找到了掩护自己身份的职业,被安排到县教育科任督学兼县中教师,李枫同志在教育科任科员兼铜仁师范美术教师。他们以公开职业作掩护,先后到大兴、川硐、铜仁矿务局等处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调查。并在部分工人、农民及国民党旧职员中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李枫同志接上级党组织通知,返回重庆。元熊在送行时,请李枫同志转告张黎群同志:“一个人也要革命到底,坚持斗争,请组织放心。”
二
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地下党组织关于逐步在湘、黔边区建立、发展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一九四六年八月,元熊离别了家乡和妻子儿女,来到湖南省芷江县。在那里不久,经进步教师周子厚、廖少华的推荐,他先后到省立十中、私立宏济中学任教。在十中和宏济中学期间,他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进步力量的罪行。常借上课、开会或串门的机会,向师生宣讲“沂蒙山战局”、“重庆校场口事件”、“昆明学生运动”等,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启发师生的思想觉悟。同年,沅陵《辰州日报》主笔张毓亲,亲来芷江聘请周子厚去担任该报总编辑。′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马元熊知道后,耐心开导说:“培养几十个进步青年,走向进步,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去充当一家反动报纸的总编辑,这是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