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铜仁市德江县内红三军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的历史长卷

铜仁市德江县内红三军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的历史长卷

在黔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德江县枫香溪镇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色的记忆。*k^u¨a?i\d,u\b′o?o/k..,c?o¨m+这里是红三军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是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摇篮。散布在镇中的革命旧址、巍然矗立的纪念碑与承载历史的纪念馆,如同散落的珍珠被红色历史串联,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革命长卷,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触摸砖石的温度中,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滚烫脉搏。

丰碑矗立:铭记历史转折的精神坐标

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静立在枫香溪镇枫溪村洞青组的山岗之上,山风掠过松柏的飒飒声,仿佛是历史在低声诉说。这座纪念碑的诞生,源于对一段决定红三军命运的历史的深情回望——1934年6月,正是在这里,濒临绝境的红三军召开了改变命运的枫香溪会议,为中国革命在黔东大地播下了燎原的火种。

1980年,当地政府在当年会议会址的北侧山上动工修建纪念碑。当第一块青石嵌入泥土时,便注定了它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碑体采用当地坚硬的青石砌成,长3.3米、宽3.3米、高10米的方体造型,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碑顶的浮雕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会师的场景,镰刀与锤头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碑体正面,"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几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是历史的镌刻,更是精神的昭示。

站在纪念碑下仰望,80多年前那决定红三军命运的激烈讨论仿佛就在耳畔回响。1934年6月,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历经千难万险,从湘鄂西转战至黔东,此时的部队减员严重,思想混乱,几乎到了溃散的边缘。6月19日,在枫香溪这个三省交界的偏僻小镇,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会议悄然召开。会议持续了三天三夜,煤油灯的光芒在土家吊脚楼里摇曳,映照着将领们坚毅的面庞。最终,会议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派一批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这三项决策如三把利剑,劈开了红三军前进道路上的迷雾——根据地的建立让红军有了稳固的后方,党团组织的恢复强化了部队的凝聚力,群众工作的开展则让红军与黔东人民结成了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纪念碑脚下的13级台阶,每一级都承载着一段艰苦卓绝的记忆,象征着红三军在黔东13个月的斗争历程。从初到黔东的艰难立足,到根据地的逐步建立,再到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每一步都凝聚着革命先辈的血汗。2006年6月,国务院将枫溪纪念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传承责任的嘱托。

每逢清明或重要纪念日,当地群众、学生、党员干部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老人轻抚碑体,向孩子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青年党员举起右拳,在誓言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碑体上,鎏金大字闪耀着光芒,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人: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卡.卡*晓?税^惘? -最′新*漳+劫,庚*芯?筷?

旧址寻踪:触摸革命岁月的鲜活印记

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从纪念碑沿山路下行约百米,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便映入眼帘。这座镶嵌在枫香溪镇中心的红色展馆,坐落在当年红三军军部旧址之上,与周边的土家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画卷。

纪念馆所在的建筑原为当地士绅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黔东四合院,始建于清末民初。1934年红三军进驻后,这里成为军部所在地,见证了枫香溪会议的全过程。纪念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前院是平整的石板院坝,三道雕刻精美的龙门分立其间,院墙由青石垒砌,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2006年,经过精心修缮,这座百年老宅以纪念馆的新身份对外开放,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木门,一股穿越时空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的陈列按照"历史背景—会议过程—实践成果—精神传承"的脉络展开,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再现了红三军在枫香溪的革命活动。

在"艰难转战"展区,一组锈迹斑斑的马灯、草鞋和步枪静静陈列。那盏马灯的玻璃罩上布满划痕,灯芯早已燃尽,却仿佛仍能照亮红军夜行军的道路;那双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