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李纲又兼任御营使,提出一系列军事计划,于河北置招抚使,河东设经制使,选择有才略的大将充任,负责宣谕朝廷恩德,招抚前方军民。?x¨x*i.a,n?g*s+h¢u`..c+o?m\
并举荐名将张所为河北招抚使,王燮、傅亮为河东经制使和副使,负责谋划收复河北与河东失地。
当时开封府尹缺官,李纲又举荐老将宗泽留守东京。
宗泽于六月初一途经应天府,入朝觐见高宗,恰逢李纲也在。
据称他朝见高宗时,泪流满面,哽咽得不能说话,高宗亦为之动容。
宗泽当年六十九岁,实际上比李纲年长一辈,他们的相见可能是平生唯一一次。
宗泽在谈话中,怒斥黄潜善和汪伯彦,但无形中也批评了高宗。
显然,高宗并不高兴,改任他为青州知州。
首到李纲力陈恢复旧都,非宗泽不可,高宗才同意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
在皇帝本人不敢回京师的情势下,这个职位无疑成为当时最危险、最重要的外任差遣。这位孤独的将领抱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前往开封赴任。
他在一首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心情:“涕泣收横溃,焦枯赖发生。_l!o*v!e*y!u?e¨d?u.._n!e.t¨不辞关路远,辛苦向都城。”
应该说,李纲是颇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提出的方针、策略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无疑也是匡扶宋朝的最佳选择。
经过他的一番精心整顿,以高宗为首的南宋朝廷才有初步规模,李纲也成为朝廷的主心骨。李纲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也表明他深谋远虑,有大气魄。
然而黄潜善和汪伯彦十分忌恨李纲,在阻止李纲执政未果后,却以种种借口,百般阻挠李纲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高宗对此则是默许的。
高宗最信赖的不是李纲,而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以及一些原在康王府的宦官。这些人围绕着天子,构成了高宗朝初期政治的核心集团。
在局势稍微安定后,经黄潜善和汪伯彦私下劝说,高宗又生苟且偷安之心。
他遂下诏欲巡幸东南以避敌,这自然遭到李纲的坚决抵制。高宗被迫暂时地、极不情愿地收回巡幸东南的诏命,实际上却加深了对李纲的厌恶感。
当初,李纲请求高宗严厉惩罚北宋末开封城中降金的官员,尤其是伪楚皇帝张邦昌。?k¢a/n/s+h.u!w^a?.·c¢o′m?
而高宗及黄潜善、汪伯彦一伙因害怕得罪金人,失去同女真贵族联系投降事宜的桥梁,就撇开李纲而未施行。
李纲对此态度强硬,坚持要求高宗严惩张邦昌以快人心,高宗只好部分同意李纲的要求,将张邦昌降职流放,后又处死,还贬黜了一批官员,处斩了宋齐愈等人。
此时,高宗己对李纲的坚持斗争感到十分厌烦,不仅不支持他,反而同黄潜善、汪伯彦一道相互表里,破坏李纲抗金。
建炎元年八月,李纲升为左相,黄潜善为右相。左、右相并命,高宗此举显然是为了束缚李纲的手脚。
尽管李纲向高宗陈述君子与小人不可并列之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高宗表面上敷衍搪塞安慰李纲,实际上却重用黄潜善等人。
随着双方矛盾的加深,黄潜善又唆使其同党张益谦诬蔑李纲,说自设立河北招抚司以来,盗贼日益猖獗,要求撤销张所的河北招抚司。
而河东经略副使傅亮出发才十多天,汪、黄二人却己经诬蔑他停滞不前,贻误战机。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打算维持放弃两河广大地区的既定政策。
尽管李纲据理力争,但高宗仍然下令罢免傅亮,李纲只好请求离去。
这时专好攻诘强臣的张浚,因为自己与宋齐愈关系深厚,又是黄潜善的门客,也上疏弹劾李纲专权、擅杀,要求罢免李纲。
事己至此,李纲感到在朝廷己不能有所作为,不得不再次请求辞职,这也正好中高宗下怀,于是李纲在担任宰相七十五日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更被强加了擅朝误国、狂诞罔悛等莫须有的罪名,这无异于终结了李纲的政治生命使他再也无法施展才能,更谈不上受到高宗信任和重用了。
李纲罢相后,他所规划的内政外交尽被废罢,令军民大失所望。】
【赵匡胤气的脸色涨红:李纲此人,一心一意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他却遭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像李纲这样的忠臣,国家理当对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