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二队办公室,空气凝滞。¨求\书?帮/ /耕!芯~蕞*全*
李西独自站在巨大的白板前,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案情分析,箭头和问号交织。
王强,张兰。
被害幼儿,一岁。
死因,机械性窒息。
死亡时间,送医前10-12小时。
作案工具纤维,非家中物品。
他的目光在“非家中物品”几个字上停留良久。
逻辑链条在此处断裂。
如果不是家里的东西,那是什么?孩子那么小,行动范围有限。
要么是凶器己经被处理,要么是作案地点不是他们家。
可这对夫妻,从邻居和同事的口中,几乎是“模范父母”的形象。
这种强烈的反差,像一根刺,扎在李西的思考中。
他总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或者说,被什么东西巧妙地引开了注意力。
不是物证,也不是口供的矛盾。
而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办公室的另一端,邱玲的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悬停。
屏幕上,一个本地自媒体公众号刚刚发布了一篇煽动性极强的文章。
标题骇人听闻:“医院冷血!幼童惨死!谁来为逝去的生命负责?”
文章内容颠倒黑白,将医院的规范操作歪曲成“故意拖延”“见死不救”。
评论区更是群情激愤,污言秽语不堪入目。
“这种医生就该千刀万剐!”
“支持孩子父母!去医院闹!让他们付出代价!”
邱玲甚至看到一条评论,赫然写着:“捅死那几个医生的孩子!让他们也尝尝失去亲人的滋味!”
一股寒意从邱玲背脊升起。
这种言论,己经超出了正常讨论的范畴,是在公然教唆犯罪。
她快速截图,保存证据。
网络,有时候比现实更凶险。
李西布置的任务是搜集舆论动态,但眼前的景象让她坐立难安。
这些恶意的言论,会不会真的影响到某些偏激的人?
她想提醒李西,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二+叭¨墈′书?枉* /首¢发^毕竟,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破案。
与此同时,小东正站在一家工厂的办公室门口,快速地整理着自己的警服。
这是张兰曾经工作过的服装厂。
第一轮对王强张兰夫妇近期活动轨迹的排查,并没有发现他们带孩子去过什么特殊的可疑场所。
李西指示,扩大范围,对他们夫妇的社会关系进行更细致的梳理,也许能从侧面找到线索。
“你好,想再打扰一下,深入解一些关于张兰的事情。”小东对着办公室内一个看起来西十多岁的女同事开口。
那女同事姓刘,是张丽以前的工段长,之前也配合过一次询问。
刘姐放下手中的表格,表情有些复杂,带着同情和惋惜。
“唉,张兰啊……真是没想到会出这种事。她人挺好的,就是命苦。”
小东点点头,拿出记录本:“张兰平时有没有提过家里的一些情况?比如,孩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或者她有没有什么烦心事?”
刘姐叹了口气,似乎陷入回忆。
“她平时话不多,不太说家里的事。孩子嘛,她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有好几次我说让她带来单位玩,她都说外面细菌太多了对孩子不好。就是……唉,也是可怜。”
她话锋一转,带着几分不确定和关切。
“对了,公安同志,他们家那个……那个大女儿,现在怎么样了?一首没听你们提,现在俩人都在警局里,这孩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吃上饭。要是没人照顾,我……我寻思着,能不能先接我这儿来住几天,好歹有个照应。”
小东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
大女儿?
他的心跳骤然加速,脸上却努力维持平静。
“大女儿?”他重复了一句,语气尽量显得随意。
“是啊,”刘姐点点头,有些奇怪地看着他,“她家不是还有个大女儿吗?有7岁了,今年刚上小学。以前张兰偶尔会提起,说大女儿很懂事,会帮忙照顾妹妹。·比/奇?中~雯/惘* ′追·嶵_薪~章_节\怎么,你们不知道?”
小东脑中轰然一声。
整个案发至今,无论是王强还是张兰,在审讯中,在他们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从未提及过他们还有一个大女儿!
他们口口声声说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