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姐的声音打破了角落的私语,也打断了林阳翻涌的思绪。
“好,谢谢王大姐。”林阳收敛心神,盛了两碗粘稠的小米粥。端着温热的饭盆走出厨房时,他眼角的余光扫过角落。老钱头和锅炉房老赵立刻停止了交谈,眼神躲闪,带着心虚和一丝未散的恶意。
走廊的寒气重新包裹上来。林阳端着早饭,一步步走上楼梯。筒子楼的墙壁冰冷粗糙,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荡。刚才厨房里听到的那些话,像肮脏的冰渣,塞满了他的胸腔。敌意,并非仅仅来自学术壁垒,更来自那些隐藏在阴影里、因利益受损而滋生的嫉妒和怨恨,来自那张早已张开、名为“周文彬”的毒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顶层西翼,巨大的书房兼作战室。
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惨白的光线透过高大的玻璃窗,落在堆积如山的书卷上。气氛却比昨日更加凝滞。
林阳和苏白薇刚在自己的工位坐下,还没来得及翻开资料,李教授便拿着一叠文件,脸上挂着那种标志性的、圆融却疏离的微笑,径直走了过来。
“林工,苏工,早啊。”李教授将文件放在林阳桌上,笑容可掬,“正好有个学术问题,想跟二位探讨一下,也检验检验我们新平台工具的‘威力’。”他特意加重了“威力”二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
林阳和苏白薇对视一眼,心中警惕顿生。^0*0!晓-税¨徃, ¢无·错\内.容¢
“李教授请讲。”林阳平静道。
“是这样,”李教授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页,上面是关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一个章节提纲,“我们在梳理近代科技引进脉络时,遇到了一个难点。关于晚清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引进的第一批西方机床设备,其具体型号、技术参数、以及在当时世界工业体系中的定位,现有史料记载非常模糊,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有的资料说是英国‘曼彻斯特’厂的蒸汽动力镗床,有的则说是德国‘克虏伯’厂的早期型号……”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林阳和苏白薇,带着“学术探讨”的真诚面具,抛出了真正的难题:
“二位提出的技术平台,不是号称能进行深度信息挖掘和交叉比对吗?正好可以拿这个案例练练手。看看能否从浩如烟海的国内外技术档案、海关记录、甚至可能残存的设备铭牌照片中,精准定位出这批设备的原始型号、技术来源,以及它们与同时期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这关系到我们对晚清工业化起点和技术引进成效的客观评价,非常重要。”他顿了顿,笑容加深,“当然,如果技术平台暂时还做不到这么精细的历史实物溯源,我们也理解。毕竟,历史研究,尤其是技术史研究,还是要靠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考据,急不得。”
这番话,看似请教,实则刁难!其用心极其险恶:
第一,选题冷僻刁钻。晚清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档案本就散佚严重,加上战乱损毁,能查到的公开资料极其有限,且真伪难辨。这是史学界公认的难题。
第二,要求极高。不仅要确定型号,还要精准定位技术参数和世界排名,这需要对十九世纪中后期全球工业技术体系有极其精深的了解,并掌握大量不公开的国外原始档案!
第三,时间压力。他故意强调“客观评价非常重要”,将学术问题拔高到影响历史结论的高度,无形中施加了时间压力。
第四,捧杀与陷阱。先抬高“技术平台”的预期,一旦无法完成或结果有偏差,立刻就能扣上“夸大其词”、“脱离实际”的帽子,打击他们的威信,甚至质疑整个技术平台的可行性!同时,将“技术”与“扎实史料功底”对立起来,暗示他们根基浅薄。
这已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赤裸裸的、精心设计的狙击!目标就是林阳和苏白薇立足未稳的根基和他们主导的技术平台项目!
周围的几位专家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投了过来。顾老眉头紧锁,显然也看出了李教授的用意,眼中带着担忧。谢老则从老花镜上方瞥了一眼,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不知是觉得题目太难,还是对李教授的行为不以为然。
压力如同实质的冰水,瞬间浇在两人身上。苏白薇的脸色微沉,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变得锐利。她知道这个问题的难度,凭现有的公开资料和常规技术手段,短期内几乎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精准答案。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阳身上。
林阳沉默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他